物價結構性上漲漸成共識 調控力度仍需加大
2007-11-22 11:4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1至10月我國CPI同比上漲4.4%,10月份CPI則再次回到6.5%這一10年單月最高峰值。如何看待當前物價形勢及下一步走勢,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為此,本報記者日前對眾多專家學者進行了采訪,請他們對上述問題進行解讀。專家普遍認為,當前居民消費價格持續上漲,并不表明供求總格局惡化或逆轉。只要政府調控措施得力,當前的結構性物價上漲就不會轉變為全面通脹。
在炒勺里輕輕地倒進少許色拉油后,王大媽馬上轉身,又拿出一個盛有普通豆油的塑料桶。“今年色拉油價格漲得太快了,我早就把兩種油摻在一起炒菜了,味道也沒什么兩樣。”她笑著說。
在河北省承德市這個城鎮人均年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10346元)還低2000多塊錢的北方城市,58歲的王大媽屬于對“價格信號”高度敏感的那部分人。“其實我的退休工資2002年以來也翻了一倍還多,但我還是想知道,這物價還會不會這樣快的漲下去?”她問記者。
物價仍屬結構性上漲
說到對當下物價的判斷,幾乎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CPI數據上。截至上周,10月份宏觀經濟敏感數據陸續發布完畢,其中CPI在經歷9月份的少許回落后,又重返8月份6.5%的前期高點。
國家信息中心一位專家表示,明顯的通貨膨脹應是指全面的、持續的物價上漲,今年以來的物價上漲結構性特征非常明顯,以10月份CPI為例,食品價格上漲17.6%,非食品價格上漲1.1%,應該說中國并沒有進入到明顯的通貨膨脹時期,還屬于結構性上漲。
事實上,如果從長期趨勢來看,工業價格指數(PPI)以及原材料能源購進指數也沒有出現明顯的上揚。
根據Wind資訊統計,2004年9月以來,全部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總體是緩慢下行的。當年9月,該指數增長7.9%,而今年以來始終在2%和3%之間徘徊。
而原材料燃料價格購進指數也基本呈相同走勢。2004年9月該指數上漲13.67%,而后逐年下降,今年也始終在3%和4%之間起伏。
事實上,也正是基于這種考慮,當前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當前物價上漲并不嚴重,因為2004年生產資料價格增長曾超過10%。
“從10月份的數據來看,剔除掉基期因素,PPI環比增速的上升并不明顯,原材料價格同比上升4.5%,但是環比增速持平。”招商證券分析師胡魯濱說。
如何應對價格傳導壓力
10月2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表達了自己的擔心:“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壓力仍然比較大,主要是基礎并不牢固,特別是隨著勞動力成本和其他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國際市場原油、糧食等初級產品價格上漲的影響。”
進一步聯系到11月份成品油和工業用天然氣價格的相繼上調,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一些人對未來物價漲勢可能擴大至能源、勞動力、資產價格的擔心。
社科院數量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說,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上游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一直明顯高于下游產品,由于各種原因,上游產品價格向下游傳導一直受到阻礙。但當環境發生變化時,便對物價形成成本推動型的壓力。他還認為,我國流動性過剩問題一直沒有明顯緩解,相對過多的貨幣供給可能是需求拉動型的物價上漲的直接原因。
央行此前發布的《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指出,勞動力報酬快速增長、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繼續推進、國際油價上漲等因素,也使通脹壓力進一步增大。
但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也表示,漲價壓力并一定會轉化為現實,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一些可以吸收通脹壓力的因素。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當前制造業正處于產能過剩的狀態,激烈競爭的中下游企業消化上游成本提高的能力較強。因此,上游價格一定幅度內的上漲并不必然會傳導至中下游。
申萬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出于競爭的需要而壓縮利潤空間,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及加強管理等方法都是下游企業對物價上漲壓力的吸收因素。
CPI近期或將回落
接下來的問題是,中國企業吸收漲價因素的能力有多大?通過考察本輪物價上漲或可得出一些結論。
眾所周知,本輪物價上漲具有深刻的國際背景,特別是與國際能源、糧食等價格上漲有直接關系,按照慣常邏輯,中國的多數企業應該面臨著同樣的壓力,但是10月份不包括食品價格的CPI漲幅仍穩定在1.1%的水平。
這一數字表明,中國公司在努力自己消化種種漲價壓力,致使制成品價格運行溫和。世界銀行最近一份研究報告中說,2002年至2006年期間,中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每年提高23%,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每年提高1.5%。
有專家認為,中國企業通過提高效率來抵消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的能力仍未衰減。過去幾年中雖然中國的工資水平和大宗商品價格一直在穩步上漲,但中國制造企業的利潤率實際上反而提高了。另外,長遠來看,中國必須推行資源價格改革,政府有能力控制改革的節奏和步伐,會盡量減少對物價的影響。
綜合考慮種種因素,中金公司日前發布的研究報告預測,“10月份CPI同比增幅已達全年頂點,在翹尾因素逐漸減弱的既定格局下,接下來CPI同比增幅將放緩,12月份CPI有望降至5.5%以下,全年在4.5%左右。”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也表示,目前食品價格基本上已經上升到頂點。“由于存在月度異常波動的可能,CPI同比增長率有可能反彈,但環比增長率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較小。”
招商證券分析師胡魯濱說,在當前CPI結構中,肉禽占了8%的權重。8月份肉禽價格增長49%,如果剔除季節因素,這已經達到高點,隨后的環比都是下降的。
“10月份剔除掉肉禽類價格以后的CPI同比漲幅達到了3.7%,剔除掉豬肉以后食品類價格同比漲幅達到了11.1%以上。其他部分的CPI雖然有可能進一步上升,但是由于豬肉價格8月份后的環比逐月下降,到明年甚至可能都是負的。這會導致統計出來的CPI數據呈現下降的趨勢。”
因此他判斷,未來CPI回落的可能性更大。“當然短期起伏也不能排除,但未來總體上物價上漲應該是溫和的、可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