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公司演繹物流金融新模式
2007-11-15 1:0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UPS中國董事總經理兼首席代表陳學淳早就表示,未來物流業的決勝點在于金融服務。而資金周轉是企業的生命線,但是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應收款一旦變成呆壞帳,對物流企業是致命打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是通過金融創新可以減少甚至消除這樣的風險。
COD———物流金融初級階段
宅急送近幾年一直在急速擴張。宅急送副總裁陳顯寶稱,快遞行業最大的風險問題就是現金流是否能跟上。目前,與國外公司先交錢再運貨不同的是,國內快遞業普遍是先送貨后付款,這樣一來,快遞公司越大,代墊款越多,給企業帶來很大的資金壓力。“宅急送一個月的代墊款就是8000多萬元,如果客戶公司垮了或在運輸的過程中出現破損產生糾紛,都將影響自身企業的資金回籠,造成現金流風險。”陳顯寶說道。
宅急送把目光放在了開展代收貨款(COD)服務,以加快資金回籠速度。開展COD業務,物流企業收的是現款,而由于時空、各種技術條件等限制,物流企業不可能及時在向供方付款,真正付款時往往已經是收款后的十天或更長時間后。這樣,在物流企業的賬戶中,由于不斷收款付款從而積淀下一筆非同小可的資金。這筆資金不但能給物流企業帶來手續費等收入,更重要的是能給物流企業帶來現金流。陳顯寶預計,在全國推行COD,宅急送每月代收款回籠資金將達到5000多萬元。
其實,國際四大快遞公司在國外早已開展了此類業務,而它們在國外都有此項服務。由于我國實施外匯管制,國際快遞公司即使在國內收到了貨款,也無法將代收的貨款送到國外,國際快遞公司也就無法開展國際間的COD業務。而宅急送開展的COD業務是針對國內客戶間進行,不存在資金跨國流動問題,也就沒有政策限制。據悉,在對客戶的返款周期上宅急送最短15天,最長30天,而中國郵政EMS要一個多月。另一方面,宅急送沒有入網費、押金等多種附加收費,只有1%~3%的手續費,這是宅急送的競爭力所在。
托收———UPS模式核心競爭力
不同于我國物流企業開展的質押融資,UPS在其開展的物流金融服務中,兼有物流供應商和銀行的雙重角色。1998年,UPS在美國收購了一家銀行,成立了UPS資本公司,為客戶提供包括代理收取貨款、抵押貸款、設備租賃、國際貿易融資等。托收是UPS金融服務的核心。UPS在收貨的同時直接給出口商提供預付貨款,貨物即是抵押。這樣,小型出口商們得到及時的現金流;UPS再通過UPS銀行實現與進口商的結算,而貨物在UPS手中,也不必擔心進口商賴賬的風險。對于出口企業來說,借用UPS的資金流,貨物發出之后立刻就能變現,如果把這筆現金再拿去做其他的流動用途,便能增加資金的周轉率。而通過傳統的國際貿易電匯或放帳交易方式,從出貨裝箱到真正拿到貨款,至少需要45到60天,營運周轉的資金壓力極其沉重。
例如,一家紐約的時裝公司向香港的服裝供應商訂購貨物。UPS收到香港供應商交運的貨物后,可以即時向其支付高達80%的貨款。貨物送交到紐約的收貨人手中后,由UPS收取貨款,再將余額向香港供應商付清。
UPS開展這項服務時,同樣有一個資金流動的時間差,即這部分資金在交付前有一個沉淀期。在資金的這個沉淀期內,UPS等于獲得了一筆無息貸款。UPS還可用這筆資金從事貸款,而貸款對象仍為UPS的客戶或者限于與快遞業務相關的主體。在這里,這筆資金不僅充當交換的支付功能,而且具有了資本與資本流動的含義,而且這種資本的流動是緊密地服務于業務鏈的。
面對中國巨大的需求市場,類似于花旗銀行這樣的國際金融機構也來“湊熱鬧”。據介紹,花旗銀行的物流金融服務主要針對解決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進口原材料的需求和遇到的困難。花旗銀行通過與物流公司的合作,向其提供資金支持,間接幫助生產企業。這個解決方案可以提供商品購買的規模效應和與之相匹配的融資支持。由此不難看出,花旗銀行的這一金融服務已不僅僅停留在抵押、貸款,旨在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幫助企業。
我國尚有政策限制
UPS現已在上海開辦了一家金融公司辦事處。由于法律限制,這一辦事處目前僅提供金融顧問咨詢服務,現在還不能對內地企業提供金融服務。而此前,UPS大都通過香港、臺灣地區間接地提供貿易融資服務。而且,UPS能做托收業務,主要是因為它收購了一家銀行。
而就我國現行體制以及法律體系來說,一方面國有銀行不可能被物流公司收購,再者非金融機構不能提供金融服務,物流金融服務當然也不可以。這種情況之下,才出現了許多物流公司代收貨款的服務項目,但因為涉及數額相對較小,并且是通過公司間轉帳來實現,監管部門很難發現。UPS大中華區高管表示,目前國內金融領域尚未完全放開,UPS尚無法通過收購等方式擁有自己的銀行并實現服務。在國內,他們將首先采取與國內銀行合作的方式,盡快將業務開展起來。
有業內人士表示,類似于代客收費的物流金融服務一般都發生在小客戶或者小供應商身上,對于他們來說可能是自己技術或者能力問題,沒有辦法實現電子支付,所以就會有第三方物流在客戶收貨時代客收款。從法規上看,物流公司少量操作此項業務還可以,如果大規模推出此項服務,就屬于非法金融活動。目前國內沒有幾家物流公司大規模推行代客收費業務,不僅僅是法律法規的問題,更主要的是代客收費管理起來太難,風險太高。
不過,很多人都認為,物流金融在我國有著很大的操作空間,為了避開法律法規的限制,目前已有中遠、中海等大型物流企業先與各大商業銀行合作開展這種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