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港口群雄并起
2007-11-13 11:1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珠三角港口群雄并起 每個城市都雄心勃勃,每個港口都大投資本,是齊頭猛進,還是諸侯混戰?
珠三角港口演義
就在廣深港口競爭進入膠著狀態時,珠三角其他城市也在積極尋找自己的出海口。東莞要借虎門港打造自己的“濱海新區”;惠州發展港口的決心更大,把整個城市都定位為“現代化港口城市”;珠海港目前雖然每年只有50萬集裝箱,依然打算“甩開膀子發展港口”;面對吞吐量低迷甚至負增長的現實,中山港打算拿出25億巨資,開發二期工程。
在港口四處開花的背后,隱藏的是利益集團的博弈。在珠三角港口群中,僅李嘉誠的和黃集團就投資有深圳鹽田港、惠州港和珠海港,而香港新鴻基也正有意投資中山港。
只是,群雄并起的珠三角港口演繹的,將是一路高歌、齊頭猛進,還是諸侯混戰、無序內耗?
東莞
六年緘默 一朝發力
今年9月10日-15日,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親率黨政代表團,考察了環渤海經濟區。天津、大連的保稅港建設成為是次考察的重點。耐人尋味的是,去年東莞黨政代表團長三角考察中,張家港的保稅港也成為考察重點。
“如此行程安排,不難推測,虎門港發展在東莞政府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一位熟悉東莞的經濟專家指出,種種跡象顯示,虎門港的建設是東莞由陸地經濟向海洋經濟轉變的標志。
東莞官方并未掩飾。“我們雖然名稱上叫虎門港,實際上它并僅僅是單獨發展的一個港口,而是以一個類似天津‘濱海新區’的沿海片區規劃理念來發展。”東莞市經貿局局長陳桂明說:“虎門港就是東莞的‘濱海新區’。”
一拖六年:周邊港口施壓?
與廣州南沙港隔海相望的,便是虎門港。這個港區是東莞市重點開發的龍頭園區。區內海岸線總長116公里。珠江口東莞河段深槽靠岸,3萬噸級船舶可全天候通行,5萬噸級船舶可乘潮進出,“是珠江三角洲建設深水港不可多得的黃金岸線”。
東莞為何非要發展港口呢?“可以這樣說,開發建設虎門港,是東莞長期的發展戰略。”東莞一位官員介紹,1997年,國務院批準東莞沙田港與太平港合并,建設國家一類口岸,定名為虎門港。
然而,批準之后,虎門港的建設卻遲遲沒有下文。這一度引發民間諸多猜測,有傳言認為是由于周邊港口的施壓。但個中關節究竟如何,不得而知。
一拖就是6年。2003年,虎門港開發才進入實質階段。當年6月9日,東莞市正式對外宣布:虎門港總體規劃布局方案獲廣東省計委審批通過,虎門港的發展具備了合法依據,港區物流基地、臨港工業基地和海濱新城的建設將全面加快。
這個戰略規劃起步之初就是打造東莞的“濱海新區”。專家預測,到2010年,虎門港的裝卸功能和物流功能初步形成時,每年可創造總產出近100億元,提供工作崗位約10萬個。
利益驅動:每年45億的誘惑
企業也是推動決策的重要動力。
林海川所在的公司是東莞一家從事石化產品生產、儲運、貿易的企業。公司上游原材料主要從中東等地區進口。
“由于東莞暫時還沒有大型的石化港口碼頭,我們的大船進來后經常要繞道珠海、茂名、湛江等港進行中轉,然后用小船將貨物拉到東莞來,這樣一來,物流成本就大大上升,還帶來很多麻煩、損耗以及其他風險。”林海川說,上升的產品成本中必然有一部分要轉移給下游客戶,這樣整個產業鏈中相關企業的生產成本都提高了。
在東莞,“林海川”并非個別。一定程度上,正是東莞企業的巨大需求催生了虎門港。眾所周知,東莞是著名的加工制造業基地,擁有外資企業1.4萬多家,按照目前最保守估計,東莞物流總量已經達到600萬標準箱。
但現實卻有點尷尬:由于過去虎門港集裝箱碼頭運輸主要以千噸級以下的船舶為主,碼頭規模小,尚未全面開發并對外開放,因此東莞市生成的貨物通過虎門港進行集散的不足40萬標準箱!其余90%左右必須繞道香港、深圳港或者其他港口。
“如果把這些繞道其他港口的貨物通過虎門港來集散,節約下來的成本相當高。”虎門港開發區一位官員告訴記者一組東莞企業初步估算數據:貨物經虎門港進出比經香港中轉節省3700多港元/標準箱,比深圳港節省1000多元/標準箱。當虎門港的年吞吐量達200萬標準箱時,每年可為東莞企業節約成本45億元。
珠海
甩開膀子發展港口
而在珠江口的西岸,還有兩個城市也在雄心勃勃謀劃建設出海口。
“珠海有兩個最好的港口”,北師大珠海分校物流學院教授錢東人指的是高欄港與萬山群港。其中,高欄港是水深達到30萬噸船停泊的天然良港,離國際航道只有1海里。而萬山群港有多處岸線天然水深達到海下20米以上。而這兩個港口都在珠江的出海處,“就算有污染也不會污染到城市。”
但是,優良的港口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這一點讓珠海人深為痛心。珠海市港務管理局港口管理科負責人劉偉東告訴記者,目前,中山的集裝箱每年都有100多萬箱,而珠海卻只有50多萬箱。“珠海經濟在珠三角而言,不夠發達。”而過去的產業布局也影響著珠海港口運量。珠海以往以引進高科技產業為主,而高科技產品往往“成箱量偏小”。
在珠海高欄深水港建設前,珠三角西部地區沒有可以依托的深水港。上世紀80年代末,珠海提出在珠海西區高欄島建設現代化深水港的戰略,90年代初啟動。第一個萬噸級碼頭則在1995年建成,即和記黃埔投資的兩個兩萬噸級泊位。而到現在珠海還沒有建成專業深水集裝箱碼頭。
但是,珠海不打算這樣“落后”下去。隨著經濟布局的變化,珠海各個港口也重新進行了規劃和調整。在交通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5月15日聯合批復的《珠海港總體布局規劃》中,明確定位珠海港市全國沿海主樞紐港之一。
珠海市交通局規劃建設科高級工程師陀華祥稱,珠海本有充足岸線和淡水資源,可以“甩開膀子發展港口”!其中,要主打高欄港。高欄港作為珠海港主體港口,以油氣化工碼頭為主。通過做好高欄港的規劃和經營,帶動其他港口。目前,已在高欄港周邊布局石化企業,貨源得到保障。作為珠海市2007年重大項目的中化格力兩個8萬噸成品油碼頭也已建成,并在9月底投入了試運行。
而在集裝箱方面,明年將建成兩個泊位的5萬噸級碼頭。劉偉東表示,如加上規劃的4個泊位的10萬噸級碼頭,珠海集裝箱運力將達到每年230萬箱。描就這樣一份藍圖,劉偉東說珠海港到時“將比南沙港更有優勢”!
中山
內河港口擴建謀復興
而作為珠海近鄰的中山,發展港口的緊迫性和壓力似乎更強更大。9月29日,記者從中山市發改局獲悉,中山港二期擴建工程已經向該局申請立項。一個投資25億元人民幣、論證時間超過10年的深水港擴建項目終于被提上了日程。
作為一個內河港口,一個缺乏海鐵聯運的地方港口,中山港早在1993年就躋身世界百強、全國10強,而且是10強當中唯一的內河港口,這些成為港口方面的驕傲,也成為港口擴建的一個重要理由。
但2005年以來,中山港吞吐量增長乏力,主要指標以一位數增長,部分月份還出現負增長,一度跌出全國十大集裝箱大港之列,生產形勢嚴峻。雖然從2006年7月出現轉機,但今年下半年開始,集裝箱吞吐量再度放緩,8月甚至再現負增長的尷尬,比增-3.23%。
市發改局有關人士介紹,造成2005年吞吐量增長乏力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中山港受出海航道水深限制,在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中的定位為支線港,發展成為干線港受到很大限制;二是南沙港二期工程投產,新增兩個5萬噸級碼頭,港口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對中山港的集裝箱生產構成較大威脅。
港口混戰的結果初步呈現。
面對這種情況,中山市應對的舉措是:擴建。建兩個9000噸級碼頭,預計總投入將高達25億元。支撐當地政府擴建信心的是中山經濟這幾年的快速發展,工業總產值由2002年的1000億元攀升到去年的3000多億元,“主要還是城市發展的內在要求,經濟的強勁,城市的擴張。”珠海市發改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惠州
5年投資超過50億
今年3月,惠州市委書記黃業斌率團去到香港。黃此行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與和記黃埔有關人士會面。
這種公關顯然是有成效的。和記黃埔中國港口有限公司總裁錢乃駿表示,和黃經過市場調研和分析,認為惠州港有條件于近期先開通東南亞的集裝箱航線。此外,和黃也有興趣參與大亞灣臨港物流園的開發建設,以實現港口碼頭和物流園的配套聯動。
一個月后,惠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惠州港總體規劃》:惠州港海港將逐步發展成多功能、綜合性港口,到2010年將擁有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0個,具有接埠30萬噸以上大型船舶的能力,年吞吐量將達到6530萬噸,2020年將達到14230萬噸。在整個“十一五”期間,惠州市新增港口建設投資將超過50億元!
博弈
和黃布局珠三角港口
香港港是總部,鹽田和高欄分居東西兩翼,汕頭惠州等是喂給港
在珠三角港口群雄并起背后隱藏的,還有一只看不見的手。
就在中山港要進行二期擴建時,傳出香港新鴻基有意介入開發。其實,在很多港口發展的背后,都有巨大的利益推手,尤其是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在深圳、珠海、惠州等地港口的發展中都看到它的影子。甚至有分析稱,一定程度上,和黃左右著珠三角港口發展的格局。
以惠州為例,早在2006年1月23日,香港和記黃埔就已經正式加盟惠州港,與惠州港務集團共同組建惠州港業股份有限公司,雙方各占33.59%的股份,并列為第一大股東。和黃對惠州港其實心儀已久,甚至在深圳鹽田港之前。此次加盟惠州港的建設和開發,和黃看中的主要是已經建設和投產的43億美元的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和正在建設的1200萬噸煉油項目。
但是,“和黃入主惠州港,到底是投資性發展還是控制性發展?”該問題一直困擾關注惠州港發展的人。
這種疑慮不僅出現在政府層面。中交二航院副總工程師陳有文說,他也曾聽到不少議論。在惠州港與和黃合作洽談中,他以惠州港方面的咨詢專家身份出現,當時曾有和黃方面人士向其探口風,詢問“惠州政府的合作底線”。他反問對方:“和黃的投資行為到底是發展性還是控制性?”對方保持緘默。
“和黃在珠三角布局已通過入主惠州港基本完成。”香港物流協會常務副會長鄭會友表示,香港港是和黃總部,鹽田和高欄則分居東西兩翼,而汕頭等都是喂給港,現在看來,和黃在珠三角城市港口的龍頭老大地位基本確立。
其實,試圖在珠三角港口發展中分一杯羹遠不止一個和黃。新加坡港務集團也在發力。2001年,其與惠州市政府簽署意向書,以分期發展的方式把惠州港建設成一個多泊位的集裝箱碼頭。這是新加坡港務集團在中國參與建設的第七個集裝箱碼頭項目。
不過,專家總體上表示樂觀。“對惠州而言,不管是戰略行為的控制性投資,還是發展性投資,能納入和黃布局,總體而言是非常有利的。”鄭會友說。
出路
共榮之道:和而不同
珠江口城市港口組團“內耗過大”,專家認為分工合作才是出路
“局部的競爭、沖突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將其控制在有序、有效的競爭環境中。”
——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廉
各自為政內耗嚴重
珠三角每一個港口的發展都面臨著同樣問題:近鄰競爭對手的崛起、日益發達的公路網絡帶來的威脅、港口自身定位模糊等,只是這些因素對于東莞、惠州等規模較小的港口的影響,顯得更為直接。
這種無序競爭的后果,有專家告誡說,在這種狂飆突進的態勢下,一旦經濟增長放緩,一場港口運輸價格戰極有可能發生,“現在,華南港口間的費率競爭已初露端倪”。競爭中,一些港口可能會得不到充足的貨源而陷入困境。
事實上,港口的發展取決于腹地內貨源供應的豐沛程度、港口本身的自然條件、港口經營管理水平高低以及通關效率。中國有為數眾多的各干、支線港口,要保證每個港口都有足夠的貨物吞吐量是不可能的。因此,港口群如何規劃定位、協調發展,是地方政府間必須共同面對的大課題。
“每個港口都想做國際大港,這是不切實際的。”北師大珠海分校物流學院教授錢東人指出,港口競爭其實就像企業競爭一樣,由于它們是獨立的個體,應讓市場進行調節。但“仍要合作”,應看重“整個珠三角的競爭力,而不是單個港口。”
就目前珠三角港口群的整體規劃而言,深圳大學物流系副教授王江認為,與長三角相比,珠江口港口群的互相競爭顯得群龍無首,競爭大于合作。目前除虎門、惠州港定位為支線外,其他均將自身定位為干線,與長三角的上海港領軍、寧波港等輔助的配合模式來比,珠江口城市港口組團的整體競爭力稍顯遜色,“內耗過大”。
這種觀點在專家中間得到了共識。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廉明確表示,局部的競爭、沖突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將其控制在有序、有效的競爭環境中。珠三角港口群由于過去缺少協調,過分強調板塊經濟,結果導致城市之間、港口之間內耗相當嚴重。
合作互補尋求改善
如何避免這些內耗呢?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曹小曙表示,可以由國家層面去解決,“比如土地資源,由國家整體規劃進行整合,在個體最優的基礎上實現集體最優。”
除了政府層面的調控外,還有專家認為市場會逐漸對港口格局做出分化調整。王江表示,即便現在各家港不坐下來談判形成合理秩序,今后市場規律也會促使其謀求合理的競合關系,重新排位。
王廉則具體指出,就區域經濟角度來看,珠三角港口群最該強調的應該是專業化分工,不能盲目求大求全。
國家交通部基建司原司長陳祖興也坦言:“未來真正的格局只能是以香港為中心,深圳、廣州港為樞紐,虎門港和其他小港口為補充的華南地區集裝箱港口群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