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打通科技城“出海”快速通道
2007-10-31 18:0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春華秋實,收獲的秋季里,綿陽人忙碌的身影中涌動著喜悅。
11月1日,俯臥在高新區石橋鋪大橋一側的綿陽出口加工區將迎來海關總署、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國家九部委的聯合驗收。這片孕育財富和希望的熱土即將正式封關運行,為中國(綿陽)科技城打通一條“出海”快速通道。
部省市三級聯動,共建綿陽對外開放“一號工程”
所謂出口加工區,即在地區之內,特辟出一塊快速、便捷的海關監管地帶。區內主要設置加工企業及為之服務的倉儲、運輸企業。海關對出口加工區實行“境內關外”管理,入駐企業在區內即可辦結一切進出口手續。出口加工區是我國目前通關最快捷、管理最簡便、設施最完善、政策最優惠的“外貿特區”,被眾多進出口企業譽為“聚寶盆”。
也因其“外貿”特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出口加工區多設在沿海地區和經濟發達城市。即使到目前,我國西部城市中建立出口加工區的城市也是屈指可數,四川省僅有成都設立了出口加工區。
對于中國惟一的科技城——綿陽而言,坐擁長虹、九洲等一大批外向型、科技型企業,不斷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早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去年,商務部、科技部又授予綿陽 “國家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稱號。
在綿設立出口加工區如箭在弦!
2005年6月3日,在省、市主要領導的積極爭取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基于中國(綿陽)科技城建設的實際,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綿陽出口加工區。到目前,綿陽出口加工區仍是國務院批準設立的西部二級城市中惟一的國家出口加工區。
為盡快建成綿陽出口加工區,省政府將其列為全省對外開放工作的重要工程,我市則將其置于對外開放工作的“一號工程”來抓。建設進程中,省、市兩級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協調。
省長蔣巨峰詳細聽取我市匯報并對具體工作提出要求。副省長黃小祥率領省有關廳局數次親赴北京,反復與海關總署、國土資源部等有關部委溝通協調。
市委書記譚力在調研中提出了“兩步走”思路。第一步是建成一期工程并盡快封關運行;第二步是繼續向上爭取,待時機成熟后擴大面積。市長唐利民先后20余次奔波于北京和成都之間,尋求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支持。
海關總署、國土資源部、成都海關、省國土資源廳等部門領導還先后深入加工區建設現場,直接進行檢查、督導。
天道酬勤。經過多方努力,2006年3月,綿陽出口加工區初步建成了基礎設施。2007年4月,基礎設施改建工程全部完工。2007年6月28日,成都海關對加工區進行了預驗收。如今,綿陽出口加工區終于迎來“國檢”的重大歷史時刻。
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進出口“聚寶盆”雛形顯現
“物流的成本和時間,往往決定著商家的勝敗。對于出口加工區而言,無論基礎設施怎樣完善,都無法替代良好的區位優勢、便捷的交通條件所起的作用。”
談到綿陽出口加工區,一位在綿企業家毫不吝惜贊美之詞:“綿陽的交通和區位優勢是許多城市無法復制的,這里簡直就是發展出口加工業的一座天堂。”
綿陽出口加工區位于高新區內,總體規劃面積0.5336平方公里,先行開發建設的一期圍網封關面積為0.152平方公里。加工區北臨安昌河、西臨石橋鋪大橋,南至石橋鋪山腳,東臨石橋鋪2號路。距成綿廣高速公路入口2公里,距綿陽南郊機場4公里,距綿陽火車貨站1公里,距成都90公里,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110公里,交通便捷,區位發展優勢得天獨厚。
漫步綿陽出口加工區,現代工業發展的氣息撲面而來。但見3200平方米綠化帶花草覆蓋,四周環繞著郁郁蔥蔥的樹木,全封閉巡邏通道整齊平坦。
為建設加工區基礎設施,我市共投資1.2億余元。目前,區內鋪設道路5公里,形成了“一縱一橫”的道路框架,沿線管線和路燈均已鋪設到位,封關區內實現了“七通一平”。同時,監管倉庫、檢驗檢疫場所、工業廠房也逐步建立起來。共設有34個視頻監視點及35對主動式紅外警戒探測系統,覆蓋整個加工區周邊圍網,可有效防止人或貨物非法出入加工區。
正式封關運行后,綿陽出口加工區將實行“一次申報、一次提單、一次查驗、24小時服務”的全新通關模式;海關、商檢、金融、運輸、倉儲等機構一應俱全,入駐企業足不出區即可辦理完一切進出口手續。
據了解,綿陽出口加工區是目前西部政策最優惠、通關最快捷、管理最簡便、設施最完善的海關特定監管經濟區域之一,區內企業將享有出口加工區特有的增值稅減免政策,同時享有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特有的優惠政策。
按規劃,綿陽出口加工區將重點鼓勵電子信息、航空航天零部件、光電元器件、精密機械、新材料、食品、服裝產業發展及以上述產業為基礎的研發中心、維修中心建設。
大批項目議定入駐,強勁“助推器”蓄勢待發
事實證明,一個城市設立出口加工區后,在加工貿易、產品出口等領域均能實現跳躍式增長,并以此為“金字招牌”,在配套產業、相關產業發展及招商引資等方面實現“裂變”效應。
運行在即的綿陽出口加工區,因其完善的基礎設施、良好的投資環境、政策和區位優勢,已經吸引了國內外眾多企業熱切的目光。
到目前,已有美國泰科電子、普思電子,臺灣富士康科技等大型企業與加工區管委會簽訂了入駐協議,項目預計總投資1.35億美元,年進出口額將達4.75億美元。其中美國泰科電子公司計劃投資2.6億美元興建電子元件項目。一期投資6000萬美元,可實現年出口額3億美元。
一家大型企業入駐,往往能夠吸引數十家相關配套產業企業聚集,極易形成爆炸式的增長效應。這對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增加就業機會、擴大出口貿易、調整產業結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成都出口加工區為例。2004年英特爾公司入駐后,帶動了中芯國際、芯源、宇芯、必盛等跨國公司紛至沓來,由此形成一個巨大的IT產業聚集地,成都高新區也一舉躍升為全球芯片制造業的重要基地,高新技術產業繼之迅猛發展。
在加工區便捷條件與優惠政策的背后,眾客商對未來產業發展的思慮更為深遠:以入駐加工區為契機,將東部已限制發展或取消優惠政策的產業梯度移植到西部,以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同時,出口加工區引進的多是跨國公司和大型合資企業,其管理水平、技術創新能力、人員素質都屬國際一流,這對綿陽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業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影響。
“示范,導向,輻射”;“生產零庫存,采購全球化,訂單網絡化”。綿陽出口加工區給自己的定位無疑將其推到了現代工業發展和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位置。
可以預見,綿陽出口加工區正式通過封關驗收,將不僅為中國(綿陽)科技城建設搭建起又一個良好平臺,還將為我市承接東部高新產業轉移,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揮出強勁的“助推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