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能否“以游養渡”?
2007-10-30 14:0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現在,武漢夜游長江的3條豪華船的入口都在粵漢碼頭。粵漢碼頭為何起名粵漢?老漢口人會告訴你,“粵”代表廣州、“漢”代表武漢,沒有長江大橋前,我國重要鐵路干線京廣線的武漢段都在這個碼頭中轉。
那時,貫穿南北的每一列火車開到粵漢碼頭,都被分拆成車箱推上輪渡。當一節節車箱被渡過長江重新接起時,這南來北往的火車才能繼續前行。久而久之,粵漢碼頭旁就衍生出了車站路、老漢口火車站、武漢關和武漢特有的碼頭文化。
1957年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粵漢碼頭卸下了承運火車的包袱,但依舊日復一日迎送過江的武漢人。
據武漢輪渡公司黨委工作部負責新聞宣傳工作的俞善明回憶,即便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武漢輪渡公司還有40多條船,每天接送40多萬武漢人往返。僅粵漢碼頭每天早班時間就需要8條船。
想起當初的繁忙,俞善明長嘆一口氣:如今,武漢輪渡僅剩不足10條船。
據了解,作為我市公共交通事業的一部分,我市輪渡公司每年從市公交集團領取補貼費1300萬,加上輪渡運輸每年票房收入七八百萬,武漢輪渡運輸還“抹”不平。發展武漢輪渡旅游公司,正是想從旅游項目營收中獲取一些補貼輪渡運輸的費用。
可這些年,輪渡旅游業發展緩慢,自身難保。為降低輪渡航運成本,我市曾經想到過減班、減員、減少載客量等各種方法,相應之下,輪渡發展的路子越走越難。
“上海一家游船公司每年收入5000多萬,狹窄的江面承載四五十條游船,每晚乘船賞夜景的游客直往船上涌。相比之下,我們武漢輪渡人找生活都蠻難。”俞善明說,武漢的“以游養渡”如果發展好了,不僅可以解決現在輪渡公司下崗職工的就業問題,還能貼補我市輪渡的發展。“可以說是一舉兩得,水上經濟盤活了,我們武漢人也能看到游船排隊巡江的別樣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