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鐵路資訊

新寧鐵路:為僑鄉經濟繁榮奠定基礎

2007-10-30 12:2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新寧鐵路二期工程從麥巷站起,至新會縣城、江門、北街止,于宣統元年12月動工,至民國2年3月完成。鐵路全線貫通以后,新寧與商業發達的江門、會城加強了聯系,火車奔馳于新寧、新會兩縣縣境。從此,旅客方便,貨暢物流。新會縣在有火車運行的20多年里,商業貿易、對外交往頻繁,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為以后的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重走看變化
  重新鋪就鐵路運輸網絡
  由于受到種種阻撓,新寧鐵路并沒有按新會知名人士譚鑣所勾劃的路線修建,而是曲折地修筑到北街,但是后來的公路建設基本上沿襲了譚鑣當年所言,即新會到蓬江、江海的主干道——江會路。該路位于新會、蓬江、江海三區交匯處,長約10公里,扼守通往粵西的交通要沖,不但承托著我市經濟發展的重任,還與廣大市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有著唇齒相依的關系。
  在新寧鐵路被拆毀后,江會路就承擔了會城至北街的主要運輸通道。經過多年來的不斷拓寬發展,這條公路路面從上世紀20年代剛興建時僅有4—5米拓寬至如今的幾十米。現在,江會路作為連接江門與會城兩大城區的交通樞紐,附近有多條公路通向江中、江珠、江鶴、佛開、新臺、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火車站、汽車客運站也在附近一帶興建;外海、新會港等碼頭“近在咫尺”,人流物流兩旺,每日的車流量可達到數十萬車次。江會路上商家多了起來,專業市場也日漸增多。
  隨著廣珠輕軌和廣珠鐵路的動工,自抗日戰爭以來新寧鐵路被毀后,鐵路運輸網絡將再次成為僑鄉經濟主動脈。正在動工的廣珠輕軌是珠三角軌道交通網的主軸線之一,也是國內第一條連接眾多城鎮的城際鐵路。主線北起廣州市新廣州站,經廣州市番禺區、佛山市順德區、中山市,南至珠海市拱北口岸;支線由中山市小欖鎮引出,跨西江,經中山市古鎮、江門市外海,至新會區。另外,以貨運為主,北起廣州,途經佛山、鶴山、江門、新會到珠海的廣珠鐵路,已經動工。屆時,江門將擁有客運、貨運兩條鐵路貫穿城區,為沿線等地提供便利運輸條件,打通珠三角西翼海鐵聯運通道,構建珠三角西岸連接內陸西南腹地和出海口的鐵路動脈,為泛珠三角經濟合作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現場探訪
  北街站:
  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個車站
  在重走大澤至北街路線時,記者不但看到了新寧鐵路今天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個車站——北街站,也看到了保存至今的鐵路涵洞。重走新寧鐵路遺址路過大澤時,記者在新會區大澤鎮五和村委會田間見到了一座混凝土拱涵遺址。記者看到,該水泥墩子造型獨特,由大大小小的花崗巖沙灰等堆砌而成。水泥墩子中間是兩個像拱橋一樣的圓拱形。根據現場測量,水泥墩子長約5.5米,寬4.5米,高1.2米。水泥墩子原本應該呈品字型結構,雖然部分已經損壞,但是在地面上仍然清晰地留下舊時的痕跡。據村里老人說,僅大澤鎮五和村委會就有4個涵洞。
  按照廣州鐵路局1966年編寫的《廣局管內建國前鐵路修建史料初稿》記載,新寧鐵路干線共有橋梁45座,涵洞308座,其中混凝土拱涵118座,鐵管涵90座。從《廣局管內建國前鐵路修建史料初稿》可以了解到相關的技術資料:鐵路的軌距是1435毫米的標準軌距;路基寬為5米。干線鋪設的是29.82千克的鋼軌,標準長度為10.058米。所有的鋼軌及配件均購自美國。軌枕全為木枕,有澳洲紅枕、國產衫枕及雜木枕三種,每節鋼軌鋪15根。
  沿著鐵路沿線繼續前行,就來到了新寧鐵路公益到江門段的終點——江門北街火車站,也是新寧鐵路今天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個車站,這里附近還有舊海關大樓、1923年所建的北街天主教堂,美孚、亞細亞、德士古石油公司舊址等。新寧鐵路以北街、江門、會城東門、公益、臺城、斗山為大站,建筑有樓房、倉庫、月臺、碉樓等建筑物,及火車應有的停車線和加水加煤等設施,其它小站,多是簡陋平房。舊新寧鐵路原來尚存規模比北街車站大近10倍的臺城火車站,已在上世紀90年代被拆除,現今只有北街車站被完整保存了下來。
  北街車站是一座由兩翼兩層拱券頂及中央三層穹隆式塔頂鐘樓構成的鋼筋水泥建筑,四周砌以紅磚。主樓門面長約6米,呈騎樓式向前伸出約3米,其上蓋呈餐面包頂狀,下辟一個又大又深的拱檐;上蓋上還立著一個小巧玲瓏的、下呈四方體并飾有條紋的尖頂。車站的清水墻仍十分精致,檐線雕琢精美,工藝考究。從車站正面拾級而上,臺階上殘留的水磨石米新寧鐵路路徽以及主樓大廳內旅客入站的圍欄仍依稀可辨。大樓前生長著高聳云天的木棉、大葉榕。 
  新寧鐵路之所以修到北街,是因為當時江門出現了一個海關,可以在這里直接進行對外貿易。從北街站往外面看,100多米外就是西江,那里曾經有一個西江碼頭和江門海關的分關,既方便航運,又方便旅客檢查。北街站在當時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方便邑人通過鐵路到此乘船去香港,再經香港坐輪船去美國。可以說新寧鐵路通車以后,正如當年美國太平洋鐵路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如出一轍,它既帶動了公路建設,又形成了臺山、江門等地的水上交通網,還推動了沿線一些鄉村集鎮的飛速繁榮。與此同時,機械、電力等工業空前發展,江門4個縣的經濟排到了當時全國縣級經濟的前列,以至于出現了一個局部的經濟熱潮:所謂“中國的經濟看廣東,廣東的經濟看江門”。
  歷史故事
  連通會城、北街繁榮僑鄉經濟
  陳宜禧把鐵路從臺山修筑到會城、北街的目的是為了接通粵中交通要鎮江門。江門位于西江與西江支流交匯處,是粵中通往穗、港、澳的一個門戶,是當時四邑商民水陸往來的必經之要道。1902年江門鎮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在北街設置了江門關。江門在新會及西江流域的地位迅速提升,成為珠三角西部的貿易中心。陳宜禧認識到,新寧鐵路如只筑路至新會而不達于江門,“雖有車行,猶廢路也。”因此,以陳宜禧為首的新寧鐵路公司一直堅持力爭取得修筑通往江門的路權。
  1910年間,陳宜禧開始把鐵路擴展到新會縣北街。在克服資金困難后,1911年,新寧鐵路斗山至北街全線通車。由北街至臺城,有往返車3班。單獨由會城東門至北街的加一班,因為這段旅客最多,可見該路對江會的交通影響很大。當時由江門至會城約有9公里,三等票價收毫銀2角,以公里收費比其它路段高。當時輸入四邑的洋米、洋貨,均由北街卸船轉車運。新會供給臺、開的蔬菜鮮魚和四邑出口的外俏貨物等都是依賴鐵路加速運轉,對四邑經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到了1924年,新會岡州馬路建成,江會兩地有汽車行駛,汽車班次較多,旅客多改乘汽車,影響火車收入。新寧鐵路乃于1927年5月16日起,增置有軌汽車,專門行駛江會兩地,每日除由臺山至北街長途火車3班外,江會有軌汽車密度大幅提高。
  人物專訪
  黃社勞:
  新寧鐵路曾行駛手動客車
  據了解,新寧鐵路在新會大澤段現在還有鐵軌遺跡。遁著線索,近日我們來到新會大澤五和村委會,打聽有關新寧鐵路留下的點點滴滴。聽說我們來了解新寧鐵路的歷史,五和村的黃振華熱情地領著我們來到了距五和村委會辦公地約1.5公里的田洞,向我們介紹新寧鐵路的走向,介紹新寧鐵路曾經使用過的涵洞。
  在五和村委會蟠龍村與茂龍村之間,一塊面積約30平方米的混凝土大鑄件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鑄件呈正方形,設有拱形過水道。華叔告訴我們,這塊龐大的水泥鑄件其實是一座涵洞,是當年鋪建新寧鐵路時建的。
  在華叔的引薦下,我們認識了該村今年85歲的黃社勞。據黃社勞老人講,過去由于經濟落后,交通不便,村民外出辦事或探親主要靠步行。新寧鐵路開通后,由于車費便宜,方便快捷,大澤一帶的村民都樂于掏錢坐火車。后來,由于日軍入侵,鐵路被封閉,火車也停駛了。此后,原鐵路公司員工為維持生計,也為方便乘客,采用人手操作的辦法來驅動車輛行駛,搭載運客。只不過,行駛的車輛已不再是以往的多卡火車了,取而代之的是單列式客車。黃社勞說,可能是因為經營成本方面的原因,單列式客車營運了一段時間后也停止了運作。此后,新寧鐵路日漸破落,原本用來行車的路軌逐漸被拆毀,路基、涵洞等設施也因農民開墾種地或搞其他方面的建設逐漸被破壞了。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