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交通:快速崛起新“路徑”
2007-10-19 9:5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穿行于皖南風景區的合銅黃高速公路是一條生態路,也是我省一條旅游大動脈。本報記者 陳明 許昊 攝 伴隨著中部崛起的陣陣濤聲,安徽正迎來一個黃金發展期:經濟外向度不斷提升,具有了廣迎四海的開放氣度;工業經濟挺起“脊梁”,資源加快轉變成生產力;新農村,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風貌。
一張日新月異、不斷加密的立體交通網,為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水、天、公、鐵齊頭并進,天上地下任意馳騁,安徽交通,正加快繪制崛起新“路徑”。
四通八達江淮喜迎天下客
迎客松,向八方來客敞開懷抱,是安徽開放的象征。
9月28日,迎客松腳下,多出一條墨玉般的“項鏈”。銅陵至黃山高速公路竣工通車后,南與徽杭高速相連,北接合肥、南京等交通樞紐,合肥至黃山車程降至3小時。秀美的“兩山一湖”,與外部世界貼得更近。
只有擴大開放,才能吸引源源的資金、技術來皖,讓安徽的資源等各種優勢轉化成發展勝勢。而開放的重要前提是,交通貫通快捷,路網無縫對接。
不斷加密的高速公路網,讓安徽加快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東西經濟對流大通道;條條高速大動脈,使安徽加快資源優化整合,在區域分工合作中崛起。
合六葉、合淮阜、合武、沿江……一條條高速巨龍正快速成型,蓄勢待飛;全省在建高速公路達1500公里,今年底通車總里程可突破2200公里,實現市市通高速。“十一五”期間,全省高速公路總投資將超過1000億元,通往長三角的高速通道,由目前的7條增至12條。
9月30日,合寧鐵路電氣化施工全部結束。年底建成后,隨著動車組風馳電掣,合肥至南京由目前的4小時縮短至1小時以內;合肥至上海,由7小時縮為3小時。
“十一五”期間,安徽計劃投資800多億元,新建鐵路1547公里,增建復線518公里,電氣化改造977公里。目前,合寧、合武、銅九鐵路快速推進,京滬鐵路安徽段即將開工。一條條鋼鐵“紐帶”,提升我省綜合運輸能力,加快安徽對外合作交流。
目前,每周300多對航班,穿梭往返于30條航線,在合肥與國內近30個大中城市間,搭起座座空中橋梁。“十一五”期間,我省將投資40億元,為省會建設一個年旅客吞吐量上千萬人次的現代化空港———新橋國際機場。黃山機場也將繼續擴建。“十一五”末,合肥機場與省會城市通航率將由2005年的45%提高到75%,旅客吞吐量將達320萬人次。
江淮處處變通衢。在立體交通網的強力支撐下,安徽這方開放的熱土,發展的大潮正奔流激蕩,浩蕩千里。
物流暢通撐起產業一片天
皖江第一港馬鞍山港,上半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491.5萬噸,同比增長27.1%,金屬礦石進口754.3萬噸,同比增長20%,與港口吞吐量一同增長的,是安徽國企龍頭馬鋼的經營業績,上半年,馬鋼銷售收入超過200多億元,創歷史新高。
沒有強大的工業經濟支撐,就談不上崛起;工業強省,是安徽騰飛的第一戰略。節節升高的綜合運輸能力為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八百里皖江,橫貫東西,經過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巢湖等6市,港口總吞吐能力2億噸,居中部沿江四省第一。
馬鋼、海螺、奇瑞、銅陵有色、安慶石化……長江黃金水道汽笛聲聲中,一大批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皖江形成以蕪湖裕溪口為主的煤炭、以安慶石化為主的油品、以海螺為主的水泥、以馬鋼和銅陵有色為主的金屬礦石、以蕪湖朱家橋為主的集裝箱等專業化運輸格局。長江黃金水道,成為沿江產業騰飛的搖籃、安徽東向發展的跳板。與此同時,淮河水系成為皖煤東運的第一通道。
制造業的崛起、煤炭等資源產業的發展,需要物流大進大出,必須有發達的綜合運輸體系為基礎。安徽內河運力已達1300萬多載重噸,位居全國前列,我省鐵路貨運總量高居上海鐵路局第一。此外,密集的國省干線,持續織密的高速路網……立體交通,正成為產業經濟的孵化器。
“十一五”期間,我省將投資120億元,改善航道里程約550公里,開挖蕪申運河,使得內河港口年吞吐能力超過3.3億噸;公路部門將投資100億元,改擴建5000公里國省道,使得一級公路達到500公里,二級公路達到1萬公里。安徽綜合運輸保障能力,必將節節攀高。
廣袤田野“村村通”換來新貌
7月初的大別山,遍山搖曳著翠綠的毛竹。在金寨縣全軍鄉何家灣村,記者遇見了正指揮人往大卡車上裝毛竹的村民葉乃斗。
“20年前賣毛竹,靠肩膀扛,把兩根毛竹扛到10公里外的山下,要整整一天;10年前村里通了砂石路,三輪車一次能運走七八十根;現在,水泥路修進了村,卡車一車就能裝走700多根毛竹。”販了20多年毛竹的葉乃斗,向記者笑嘻嘻地介紹。
“村村通”送來了致富的“金鑰匙”。何家灣村共有2萬畝翠綠的毛竹,今年可為全村帶來200萬元的純收入,戶均收入近萬元。
“十一五”期間,安徽“三農”經濟開始發力。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蓬勃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新經濟新農村的活力,開始在廣袤的田野涌動。
2005年以來啟動的“村村通”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力支撐。2005年至今,逾20000公里油路、水泥路鋪到安徽農民家門口,近7000個建制村,告別了祖祖輩輩出行的泥濘和揚塵。今年和去年全省已建成的農村公路,就接近于“十五”的總和。
村村通建設,像春風吹遍全省的山村田圩。農民兄弟的家園變了,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了,農用車、客車風馳電掣駛進田間地頭,大宗農產品源源不絕運進城市,工業不斷“長”入農村,進城、上學、就醫變得更方便。
今年1至7月份,全省投入21.9億元,將5500公里的水泥路和油路鋪進1800多個行政村。“十一五”期間,全省將修筑農村公路超過6萬公里。農村公路建設,將成為安徽“三農”突破的一個強大的“杠桿”,真正讓每個江淮百姓,都能從安徽崛起不斷變化的交通圖中,找到自己的致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