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漸成營口城市氣質
2007-10-19 9:5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因港而生,營口是一座航船“拉”來的城市。面向海洋,回眸身后,他們處在海洋與腹地的關節點上。蔚藍的海洋在提供充足資源的同時,更賦予營口人開放的意識、創新的思維。幾年來,無論是輕重工業形態的轉變,還是謀求港口和地方的協調發展,抑或是激勵全民投入到創新的洪流,營口的決策者在進行著哲學思辨,奉自主創新為城市精神,把它作為科學發展的動力源泉。審視營口的過去,百年港城憑借開放而興;展望未來,自主創新更成發展利器,成為這個城市的獨特氣質。 金秋十月,在遼寧(營口)沿海產業基地,由營口冠華膠印機有限公司等四家企業合資的遼寧大族冠華印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激光印刷設備項目正在加緊興建。新企業將生產重型膠印機及激光制版系統,產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在沉睡了百年的鹽灘上,一個個"大族冠華"這樣的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激光制版系統的技術是企業經營方式創新的成果。在營口,就連地名也打上了強烈的創新印記。市區中心有一條名為“創新”的街路,創新路上,有以創新命名的學校、社區,甚至是小飯店、洗澡堂。一個小小地名,讓我們看到的是營口城市、營口人自主創新的氣質。在遼寧中部城市群的前沿,在全省對外開放的潮頭,曾經領風氣之先的營口依據"一市兩港"的自然稟賦,正把求新求變的種子播撒,澆灌創新的鮮花,收獲經濟發展的果實。
輕與重的交融:百年港城現代轉型
歷史上,營口是一個典型的輕紡工業城市,洗衣機、鋼琴、棉紗、飲料等產品聞名遐邇,重化工業相對薄弱。而放眼世界,重化工業項目臨港布局已成為一種潮流。2005年以來,借助省委、省政府建設"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的契機,把握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機遇,營口市努力建設遼寧(營口)沿海產業基地,充分依靠老城區的配套功能,用新城區的建設來提升老城區功能,拉動老城區發展,促進新老城區協調發展。
發展沿海產業要靠大項目、大投資支撐。今年國慶節前夕,中國五礦集團營口沿海產業園區落戶沿海產業基地。據介紹,產業園將充分調動國內外的資源和專業力量,集中發展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等產業。五礦集團在沿海產業基地一期投資200億元以上,建成投產后,年產值將突破100億元。此前,今年春天開工建設的富士康科技集團營口科技園項目總投資達10億美元以上,主要生產高科技柔性線路板、臺式和筆記本電腦等,全部達產后年產值可超百億元。僅這兩個項目,就改變了營口以前沒有百億元以上大項目的歷史。
據介紹,遼寧(營口)沿海產業基地將主要發展高新技術企業集中的重化工產業。到2010年,產業基地40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后,將初步形成以精細化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和輕型產業為主要特色的產業集群,實現工業總產值500億元。
經過一年多的開發建設,遼寧(營口)沿海產業基地已展露出大開發、大建設、大招商和吸引大項目落戶的良好發展態勢,部分入區企業已經開始生產,形成以發展精細化工、裝備制造、紡織服裝、新興材料、生物工程、電子信息等為重點的產業功能布局。
記者了解到,盡管營口重化工業近兩年強勁崛起,但過去的傳統優勢產業輕紡工業依然迅猛發展。營口通過產權制度改革等手段,激活了眾多老企業。遼寧銀珠化紡集團的"銀珠"等一批響當當的輕工業自有品牌產品享譽國內,名牌提高了產品附加值,企業獲得了更多的利潤空間。在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熊岳鎮,一個小鎮就聚集著40余家紡織服裝企業,以遼寧時代集團熊岳印染有限責任公司、營口金海港制衣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紡織、印染、服裝產業區已經崛起在遼南大地。
舍與得的辨證:市港發展榮辱與共
“沒有舍棄就永遠沒有得到”,對此,營口市體會尤深。歷史上,營口依靠河港開辟了城市的百年基業,在建設沿海產業基地的今天,營口更是積極為港口服務,通過經濟手段解決市、港發展界限的"瓶頸"問題,實現市、港的雙贏。
據介紹,近幾年,營口市在發展臨港經濟中支持港口做大做強,依靠港口的牽動來實現市港聯動。作為東北第二大港口城市,他們實施“以港興市”的戰略,把港口作為整個城市的最大資產來經營,積極吸引國外和信貸投資,集中資金進行成品油及液體化工碼頭、礦石專用碼頭、散糧碼頭等重點工程和疏港公路、疏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增強港口的集疏運能力,實現沿海與內陸經濟的互動發展。
記者了解到,為支持營口港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十五”末期,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曾經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動遷,為港口騰出100萬平方米作為倉儲物流基地。港口與開發區聯手出資8億元,在臨港和沿高速公路區域動遷400萬平方米村屯建設物流基地。隨著營口港南部圍堰工程的順利開工,營口港造陸工程全面啟動,紅海村又有大批居民惜別家園,為港口擴建工程讓路。
因為有了眼前利益的舍棄,才推進了營口港“億噸大港”的建設進程,才為營口經濟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營口港務集團也投桃報李,積極為地方經濟服務,吸引來更多的貨運資源,營口港吞吐量持續攀升。今年10月8日,港口實現吞吐量1億噸,我國沿海第十個億噸港口誕生。按照規劃,未來3年中,營口港將向兩億噸吞吐能力邁進。
營口市在“舍”的同時,也收獲了“得”。過去的小漁村鲅魚圈已經成長為國家級開發區,門類齊全的輕重工業、越來越多的企業放大了鲅魚圈的經濟規模,同時海港和地方的互動愈加明顯。在通往港口的道路上,來自省內省外的大小運輸車輛穿梭往來,鞍鋼鲅魚圈精品鋼基地等項目垂青其絕佳的地緣優勢,更是感染于火熱港口營造的發展氛圍,不斷地在營口沿海落戶生根。
闖與創的結合:科技創新壯大工業
在營口,流傳著“一只小鳥引出一個發明”的企業創新佳話。遼寧環宇電纜制造(集團)有限公司產品的銷售地有大量的啄木鳥,經常把電纜當作樹干來啄,造成通信中斷或串音。環宇公司為此開發研制出防啄新產品,在普通的通信電纜外層增加防腐蝕的鍍鉻鋼帶和帶氣味的外護套,雖然成本增加了8%,但是靠先進的技術工藝,很快贏得了市場。企業也在創新思維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東北地區通信電纜行業的領軍企業。
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活動,是更多的“環宇”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法寶”。近幾年來,營口市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經濟工作的一條主線,用科技創新改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科技創新工作在原有基礎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他們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僅使全市主導產業以及產品結構升級,更增強了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升了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去年5月,為了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增強經濟核心競爭力,營口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意見》。《意見》以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環境為中心,以激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重點,在投入、稅收、金融等激勵政策方面均在現有基礎上有了新的突破。
正是把創新當作生命線,營口市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據介紹,該市去年新建企業研發中心18個,實施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139個,重點技術創新項目58個,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5.6億元。全市創省以上名牌產品33種,“銀珠”牌錦綸66長絲、“諾的斯卡”牌鋼琴榮獲2006年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千里明”系列產品榮獲中國馳名商標。
今年以來,營口市經委更加強化工業科技創新,全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他們深入企業進行一對一幫扶指導,精心組織企業開展自主創新工作。市經委組織申報的73個重點技術創新項目有57個項目列入《2007年遼寧省企業技術創新重點項目計劃》,比去年凈增20項,項目達產后,可創產值69.5億元,利稅9.8億元。
老與少的加盟:全民創新潤物無聲
也許是因為政府搭建的平臺激起人們注重自主創新的意識,也許是這塊土地本身就散發著創新的氣息使然,如今,營口全民創新已經蔚然成風。
名為創新,西市區創新小學的確在事事上做到了創新。學校每個班級都成立小發明、小創造、小制作小組,每個月定期舉行“金點子”發布會,孩子們互相提出生活中的難題,一起想解決辦法。通過交流、碰撞,一個個金點子無拘無束地從他們的頭腦中流淌出來,每次學生都會觸發科學的思維,并有所收獲。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記者了解到,近幾年,營口市借助社會力量為青少年提供創新的場所,命名東北鋼琴(集團)公司、遼寧省果樹研究所等單位為科普教育基地。各基地根據自身特點積極開展了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成為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經歷了科普教育的洗禮,現在,市區所有小學全部開展發明創造活動,科學與智慧的鮮花遍地開放。
自主創新的理念潤物無聲,已經深入民心。現在,就連古稀老人也積極投身到自主創新的實踐中來。去年年初,營口市舉行“節約之星”評選和節約知識競賽,吸引了眾多搞革新創造的市民參加。
自主創新的清風也拂過千里沃野,傳遞著科學的芬芳。大石橋市的鄉土發明家曹恩宏僅有初中文化,卻一直鐘情技術革新。他擁有12項專利,其中一項專利轉讓給天津自行車飛輪廠,不僅使廠家每個飛輪節約成本5角錢,還使自己通過技術轉讓獲得相當的回報。像曹恩宏這樣熱衷于專利開發的個人,僅僅在大石橋市就超過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