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四月初,
香港掀起一股國家“十一五”規劃宣講熱,當中有人留意到,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許仕仁、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先后提到,內地快速發展,香港要積極適應,避免金融業、物流業的“邊緣化”。對此,商界深有同感,作為物流業的圈內人士,香港物流協會會長黃輔華尤其焦慮,認為香港物流業“危”與“機”并存,政府及社會各方應從戰略層面思考,維護香港物流中心的戰略地位,繼續扮演亞洲物流先鋒的角色。
物流業是“第三利潤源泉”
黃輔華是香港物流業資深人士,去年曾擔任香港物流管理局委員,目前是香港物流概念發展中心的董事總經理,他曾在多個場合為香港物流業的發展鼓與呼,前不久剛在香港“十一五”論壇中講述自己的見解。
面對最近社會泛起的“邊緣說”,黃輔華說,香港物流業的確面臨很大問題,正處在何去何從、邁向哪里的節骨眼。自怨自艾是于事無補的,香港物流業只能盡快向上提升,走專業高級的路線定位,才能在亞洲乃至世界保持領先。
物流業是產業新概念,香港的大學從二○○○年才開始有物流本科專業。物流業實際是將采購、下單生產、運輸、倉儲、配送等多個環節進行整合的系統工程,是產品從車間到消費者手中整個流程管理的學問。沒有物流業之前,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各干各的,效率低下,造成生產力的損失。如今,跨國商店老板只要把訂單和貨樣交給物流公司,物流公司便能一手包辦,按指定的時間、指定的商店,擺上指定的產品。
黃輔華稱,整合形成的物流業堪稱“第三利潤源泉”。過去人們追求技術改良,通過自動化生產,掘到“第一桶金”,這種利潤被視為“第一利潤”;而通過廣告宣傳等市場推廣,爭取銷售最大化得來的利潤稱作“第二利潤”;現在人們目光轉移到生產及送配的環節,通過整合,壓縮時間和成本的浪費,形成“第三利潤”。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物流業最大的特色是跨國運作,大型物流公司通曉國際慣例,同時科學調度物流作業,進行倉儲、運輸、送配等供應鏈管理。香港目前有2,000多家物流公司,全球大型
物流企業DHL、TNT、UPS和聯邦
快遞都在香港設有分部,知名的跨國物流公司“馬士基物流”(擁有世界最大的船隊)、“英國空運”、“德迅貨運”、“全球國際貨運”聚集香港;香港本土有“
東方海外”、“保昌物流”、“嘉里物流”、“東方儲運”、“東源大地”等。
香港成為聞名遐邇的物流中心,原因是香港位于南中國門戶,又處在西太平洋南北交匯處的地理優勢,香港有世界一流的國際機場,有管理先進的貨柜碼頭,有極高的通關效率。
香港原本是國際航運中心,隨著物流業的發展,許多原來只做貨運的大型船運公司紛紛擴充業務,轉型為物流公司,香港物流中心的規模不斷擴大。
港珠澳大橋對香港發展物流業至關重要
黃輔華說,香港物流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國內地物流業的進步,從管理經驗到人才培養,香港物流業成為內地的示范和學習基地。但隨著即將進入“十一五”,內地大有“徒弟挑戰師傅”的趨勢。
他列舉了內地幾個物流發展動作,無不對香港構成挑戰:一是
深圳(鹽田港)挑戰香港貨柜碼頭;二是新
廣州花都機場挑戰香港國際機場;三是內地新保稅區挑戰香港現時免稅自由港模式;四是內地信息科技應用(如發展電子口岸)挑戰香港現時之高通關效率;五是內地各種新的物流操作模式和安排(如深圳設立各種新
物流園)挑戰香港的拖頭運輸業。
面對內地的蓬勃發展勢頭,香港顯得進取不足,特別是在攸關香港物流業戰略地位的重大項目上停滯不前,黃輔華把話題直指港珠澳大橋。
黃輔華不是地產界人士,也不是建造業商人,在近期人們對港珠澳大橋話題諱莫如深的時候,他堅持港珠澳大橋非建不可,而且越快越好。他稱,這完全是為了香港物流業的生存與發展。
港珠澳大橋項目幾年前就醞釀了,但由于香港內部和外圍的復雜因素,項目遲遲不能上馬,就在議而不決的時候,內地已有消息說準備研究修建一條深圳聯接
中山的大橋。黃輔華焦慮地說,若此橋先于港珠澳大橋開通,對香港無疑是沉重打擊,屆時珠江口西側的貨源流向深圳,香港物流業必遭“邊緣化”。
黃輔華沉痛地說,港珠澳大橋被耽誤了,這座橋雖然在香港境內只有9公里,但對香港物流業前途極為重要。這座橋現在不建,十年八年后再建對香港物流業已無意義,因為到那時香港的物流業已被拖死。
面對記者提出的“你要發展他人也要發展”的問題,他指出,他并不反對珠江口多建幾座大橋,但國家從整體戰略及維護香港物流業這個領頭羊的地位來說,珠江口建橋應有個誰先誰后的問題。香港物流業定位高價貨品市場,如若中山大橋先開通,香港將面臨中低價貨源吃不到,高價貨源鞭長莫及的窘境。建港珠澳大橋則能讓珠江口西岸的高中低價貨源分流,香港物流業可以再上一個臺階。
他呼吁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從維護香港物流中心的戰略地位出發,盡早修建港珠澳大橋,因為香港作為物流中心的價值對全國物流業來講是不言而喻的。
特區政府應采取“積極有為”政策
香港物流業向上提升,除了改善硬件等外部環境,非常重要的還在于內部競爭力的提升。這點,黃輔華非常焦慮,他呼吁特區政府應有戰略思考,是時候“做的”(做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