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朝天,車輪滾滾。走進佛桃之鄉,走進這片美麗、富裕、文明的路中寶地,肥城“大交通”所帶來的巨大變遷間給人們留下難以忘懷的振奮和欣喜:無論你從哪一個方向來到這里、無論你踏遍這里的每一個鄉村,走過的都是一條條寬闊平整的公路。三年來,肥城新建改造公路1300多公里,全市等級公路里程達到1645.3公里,等級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128.8公里,所有行政村通油路,行政村通車率達到100%。一個城鄉公路縱橫成網、鄉村通二級路、村村通等級公路的大交通體系,為構建和諧肥城憑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串串閃光的數字,句句肯定的評價,是肥城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以構建和諧社會路為先的責任情懷,以戰天斗地的精神構建大交通的真實寫照;凝聚了全市上下、特別是肥城交通人的艱辛付出和無私、無畏的拼搏精神。
時不我心待 可鑒為民情
上個世紀90年代,肥城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柏油路”,肥城農村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這成為當時乃至以后一段時間肥城最自豪的事情。進入新時期,面對區域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態勢。肥城領導看到了危機,“危機”兩字,撞擊人心。領導上下正視危機,消除危機,決策者放眼和諧,總攬全局,咬定加快交通發展不放松,用大手筆描繪大交通建設的宏偉藍圖,以大氣魄推進大交通的快速發展。
發展要跨越,交通必先行。肥城市以把路修好,作為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基礎工程”,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民心工程”。在市委常委會上,市委書記張瑞東動情地說:“招商引資上項目是現實的匯報,修建道路搭載體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最好的體現,是持久的效益。解決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公路交通建設滯后的問題。修好群眾的致富路、幸福路,農村面貌得以改善,城鄉得以統籌發展,才能真正構建起和諧社會。搞好大交通,帶動大流通,促進大發展,為民創業的責任感、再造優勢的緊迫感、區域競爭的危機感,使肥城進一步堅定了大辦交通事業、大搞公路建設的決心。市委、市政府成立公路建設長年領導指揮系統,市長張期東親自擔任總指揮,市委、市政府等各大班子分工領導人分線指揮,交通、公路、城建等部門和14個鄉鎮、辦事處個司其職,全市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完成“大交通”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肥城采取市鄉財政投一塊、業務部門籌一塊、市場化運作轉移快等途徑,多元化、多渠道籌措資金,破解了資金投入難的問題,實現了投入建設繁榮良性循環。把錢花在刀刃上,市財政在比較緊張的情況下,每年列支1000萬元,用于專項公路建設。市里在城區黃金路段劃出100畝土地,出讓給交通公路部門經營開發,獲得的1000多萬元收益全部用于公路建設。三年來,共投入10.3億元用于公路建設,相當于建國50多年來公路建設投入的3倍多。重視到位、組織到位、資金到位。肥城市構筑大交通網絡的時不我待心,加快交通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寄托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希望,鑒定了桃鄉人民時下思念新崛起的信心。
構建和諧社會,先謀長久道路
道路建設既要建得快,又要建得好,科學合理的規劃至關重要。肥城以戰略果斷絕策與科學求實的精神相結合,干事創業的激情與高點謀劃設計相統一,本著“科學規劃、城鄉統籌、適度超前、實際實效”的原則,以和諧交通發展為目的,以構建城鄉通暢、鄉村通達、村組成網的農村公路網絡為重點,專門請來省交通規劃設計院和交通學院的專家,針對肥城的實際情況,著眼于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現有公路資源,編制了“五縱五橫”346公里的路網建設規劃和境內147公里干線公路升級改造規劃。又抓住省、市實施“村村通柏油路”這一重大機遇,把952公里“村村通”工程納入“五縱五橫”統盤考慮,拿出了分步實施的建設規劃。并委托清華大學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結合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編制,規劃出了“十縱十橫”100公里的城區網絡。有了科學合理的規劃,建設起來有了“綱”,綜合衡量整體發展需求,修路不會“厚此薄彼”,更不會重復建設造成浪費,能管幾百公里、幾十年。“高手”規劃,高起點設計,肥城這精彩一筆,在全省率先的一筆,為搞好肥城公路建設地奠定了基礎。肥城“公路建設、規劃先行”的做法,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省委、省政府、省交通局等領導前來指導工作,看到肥城有了科學合理的規劃,出色的交通建設成就,感到十分振奮,一致評價說:肥城公路建設打了一場漂亮的規劃仗,他們的做法應該好好推廣!
百年大計 質量為本
肥城市交通局的當家人深知修建道路“質量重于泰山”的道理,鮮明地叫響了“質量不過關就是犯罪”的口號。市政協副主席、市交通局局長王愛民說:作為職能部門,不把路修好,無法向全市人民交待!他們堅持工程質量、農民負擔、廉政建設“三條高壓線”,做到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精心管理“三個精心”,建立“項目法人制、施工監理制、合同管理制”三級質量保證體系,確保了修好路不修問題路。按照高速公路施工模式,采取“陽光操作”,公開投標。市公路建設指揮部于各個項目部簽訂責任書,實行嚴格的質量責任制和責任終身追究制,制定了農村公路建設監理《辦法》,明確了監理的目標、責任和權限,嚴格實行監理監管。特別是對“村村通”工程,抽調20名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的工程技術人員,分片鄉鎮,盯靠施工現場。對于工程質量,他們不敢怠慢,寧愿多投入也要確保工程質量。近幾年來,肥城所有的工程項目都實行了合同管理制,把每一條路都建成為了“民心工程”、“滿意工程”、“精品工程”。修建的特鋼路,雖然只有4.5公里,但是承擔著石橫經濟板塊能源冶金產業原材料和產品進出的重任,整個路段按一級公路標準設計施工,標準要求較高,由于把合同管理延伸到了施工建設的全過程,沿途涉及的拆遷、補償、物料準備等工作十分順利。高標準的施工質量,讓特鋼老總豎起大拇指:“這是為我們修建的一條發展路,也是地企攜手構建經濟共同體的連心路。”已通車的牛孫路、潮汶路在山嶺重丘中縱橫交錯,肥桃路在萬畝桃園穿行而來,濟微公路的車流夾帶著車水馬龍飛馳而至,泰肥一級公路正展翅飛翔。如今的桃鄉肥城煥發出了青春的活力。
護管水平高 筑就百年路
公路建設三分建,七分管,建好是效益,管好養好更是持久的效益。肥城市堅持建養并重,以管促建,建立健全管護機制,建配套工程和建長效機制并重,全面推行了規范管理。特別是遵循“一路一景打造精品”的理念,把綠色通道建設和公路兩側視野范圍內造林綠化,納入“大干五年、綠化肥城”的總體規劃,沿路栽綠,用綠護路。近年來,共完成路宅分家602.5公里,新建和完善干線公路綠色通道147公里,市鄉公路綠色通道244公里,“村村通”林網379公里。建成一條路,就建起一條“經濟發展線”、“生態景觀線”,一條道路就是一道景觀。“城在林中、綠在街中、人在景中”已成為肥城城市道路的顯著特點。“用好‘40條’,可走百年路!”在肥城,這句話很響亮,也很管用。“40條”指的是肥城在全省率先制定的“市鎮公路養護管理辦法”,是肥城在建立“分級管理法”長效機制上的探索。
在市里,專門設立一級事業單位市鄉公路管理辦公室;在鄉鎮,設由3至5名專職人員組成的養護管理站;在村里,組建一支由村“兩委”成員任隊長的養護管理隊。市鄉村三級聯動,層層都有專人抓養護。所有的市鄉道路都納入了交通部門統一管理,每兩公里配備1至3名養路員,實行機構、制度、措施、隊伍、責任、報酬“六落實”,定期檢查路面情況,疏通排水溝,整理邊溝邊坡,及時制止亂堆亂放。鼓勵運用與林網建設結合、路面保潔拍賣等市場化運作辦法,積極探索養護管理的新路子。
翻開肥城市“五縱五橫”路網建設規劃圖,空中俯瞰縱橫交錯的路網,一條條矯健的“巨龍”正承載著肥城日新月異的騰飛,一系列輝煌的成果令人驚嘆。肥城交通人用“人人爭當先進,個個甘作奉獻”的干勁,用“勇擔重任、自加壓力、敢于吃苦”的精神,正在肥城大交通大網絡的宏偉藍圖變成現實。肥城人民不會忘記這支敢打硬仗、善打勝仗的交通公路隊伍。
“建設優質工程,鍛造一流隊伍!” 肥城市交通局提出響亮的口號。被授予“中共山東省委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級文明機關”光榮稱號,在全市綜合工作考核,交通局位居107個市直部門之首。費城市交通局還創造了許多“第一”和“率先”:在全省第一個完成設計科學、布局合理的“五縱五橫”公路網規劃;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村村通客車;在
泰安市第一家推出了客運品牌線路經營;在全省率先建成一流的全自動微機控制、雙向檢測的汽車檢測中心……榮譽,印證著一段歲月的非凡,刻著一個榮光的集體。
“公路建設事關全市經濟發展大局,我們沒有理由不把我市的公路建成希望之路、跨越發展之路。”這是肥城市交通局局長王愛民不論是在大會小會,還是在施工現場經常說的一句話。為創造良好的交通環境,這些年來,這個交通戰線的領頭人舍小家、顧大家,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傾灑在了公路建設上。有時為了能在省市立上項,外出十天半月回不了家是常事。長期的奔波,人瘦了十幾斤,臉曬成了“黑包公”,但他心里覺得踏實,欣慰。王愛民對爭取立項的腳步始終沒有停過,先后爭取資金幾億多元,有力地保障了公路建設的順利開展。
路在腳下延伸,汗在路上揮灑,“五縱五橫”的道路建設,涌現出了一批先進工作者。劉岑是一線的技術負責人,他負責潮汶路36公里的建設,在工程施工中黑白忙活在工地上,在他的帶領下,施工人員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團隊精神,圓滿完成了整條道路建設。在泰臨路新城至開發區公路建設中,技術員杜憲華因連續下雨無法脫靴,腳氣復發潰爛,一走路鉆心的痛,但他還一瘸一拐地堅持奮斗在施工一線。在肥城每一名交通人都在筑路的浪潮中前赴后繼,勇往直前。社會各界被肥城筑路人的精神深深感動。付義鄉棋石嶺村的韓先鋒老人腿有病,在修潮汶路時,每天堅持到現場修路。路通了,老人家激動得老淚縱橫:“在我有生之年,還能走走這條路,是我的福份,這是黨給俺修的一條‘民心路’、‘致富路’啊。”在肥城投資興業的客商為他們送來慰問品。
和諧路為先 路通百業旺
路通、車通、民心通,路通、興業、民心順。路通了,給肥城人民群眾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貫穿肥城南北、東西的條條道路,都是一條條寬闊平整的公路,一路下來,一個多小時。肥城現在已向城區域“半小時經濟圈”。當地老百姓形象地說:過去是“要進城把事辦,晚上還得住一店”,現在好了,“早上進城轉一轉,中午回家吃午飯”。公路通、工業興,各業俱興。隨著環境的改善,全市干部群眾觀念轉變,心齊氣順,和諧穩定,形成了奔康致富、加快發展的請打核心力。工業帶動了農業,為農業結構調整打開了坦途,有機菜、肥城桃、以奶牛為主的畜牧業三大產業開始茁壯成長。棋石嶺是肥城中部山區一個偏遠的小山村,三面環山,由于交通極不方便,許多村民舉家外遷。如今路修到了家門口小村又恢復了生機。過去這個村花椒、核桃價格總比山下低上幾分錢,現在路通車通客商來,汽車直接開到村里收購,價格上去了。老百姓說:“公路修到咱的心坎上了,”。現在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上升了十多個百分點。公路通、一通百通。便捷的交通網絡增創了加快發展的新趨勢,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取得了明顯的綜合效應。城鄉“脈穴”通、工農鏈條通、思想觀念通、干群感情通,最明顯的是改善了農村的投資環境。近幾年工業迅速發展,全市現有85個投資過2000萬的重點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投產。一些大的品牌公司如山東龍大、
北京匯源等在肥城落戶。
公路疏通發展動脈,和諧肥城順勢跨越,日趨完善的大交通體系,在不斷改善著肥城的區位條件,催生出一批新型業態,為肥城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一個發展的肥城,一個和諧的肥城,正沿著通向富足文明的希望之路,拼搏實干,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