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作為"世界加工中心"的地位日益鞏固,全球跨國企業在中國的采購量逐漸上升,本地化采購的比重也隨之加大。海外供應商到中國投資設廠,中國有潛力的供應商走向海外,已成為一個趨勢。本土化采購也成為一個令中國電子整機制造商和元器件供應商共同關注的問題。
跨國公司實施本地化采購策略時,在供應鏈管理流程、機構設置和實際操作上有一整套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經驗,從組織、流程、職能分配、設定標準和人力資源等各個方面確保采購目標的實現。這其中有許多經驗值得中國電子制造業學習和借鑒。
1 跨國公司經驗
本文首先分析了本地采購的優勢和應該采取的策略,然后提出為配合本地化采購策略的有效實施,應該對供應鏈管理的流程加以重新審視,并根據本地供應商的特點進行必要的流程改造。本文以SCM的一個重要環節--供應商管理為例,闡述了在流程改造中應注意的問題。可以看到,在選擇本土元器件供應商時應特別注意考察供應商的管理意識和質量意識, 其次才是產品、價格、供貨條件和服務等等。跨國公司在采購策略上的以下經驗值得借鑒:
1)企業集中于培養和發展其核心競爭力, 而將大部分的加工制造交由專業的EMS廠家完成;
2)與供應商建立緊密合作關系, 資源共享, 完善自身的供應鏈管理體系;
3)由于EMS一般都有豐富的供應鏈管理經驗和供應商基礎, 外包能獲得普遍的價格優勢。
而中小型三資企業的對策是:
1)供應鏈管理流程設計應當以業務需要為主,不要照搬照抄。避免機構過于復雜,人浮于事,會降低業務效率.
2)通過技術支持和協作,真正開發先進管理理念,有技術能力,質量意識強的國內生產商,順應本地化采購供應趨勢.
3)減少中間環節,降低采購成本.
4)運用庫存管理技術,分析制訂合理的采購量和采購頻率的關系組合,在零庫存與缺料損失間尋找平衡.
5)采用第三方物流管理,減少運輸成本.
2 供應鏈管理流程如何適應本地化采購策略
大多數企業目前較多采用的是JIT準時生產、精益制造、或是其它類似的管理方法。這些管理思路的一個共同點是要求一組在個人、職能和法律上相互獨立但在經營上同步的公司有效組合、相互協作,從而完成由原材料供應到為客戶提供滿足需要的產品。
3 為什么需要供應鏈管理
我們今天所面臨的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供求市場,而是一個新技術不斷涌現,市場迅速變化的競爭性環境,制造商與它的客戶、供應商之間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一個良好的供應鏈管理流程能縮短產品交付時間、減低總體采購成本。
由于傳統意義上的買賣雙方不存在合作關系, 相反他們倒有點對立。供求關系的焦點是價格, 其表現為: 多源采購, 即列出潛在供應商清單, 分處采購, 以免為單一供應商所困。 結果是供應商數目多, 單次采購量少, 價格條件差, 合作深度不夠, 雙方的信任度、依賴度不夠, 在供貨條件緊張時, 需求量難以得到保證。
如采用準時生產或精益制造的企業則必須有密切的供應商關系作基礎, 希望供應商愿意而且能夠經常性地提供小批量的高質量產品。
供應商管理的目標:
* 消除中斷
* 使系統具有柔性
* 減少換產時間與生產提前期
* 存貨最小化
* 消除浪費
作為制造商, 必須把產品原材料的采購、產品的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的整個過程看作一條價值鏈, 企業應從總成本的角度考察其經營效果, 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對整條價值鏈實施有效的管理, 而不是片面地追求諸如采購、生產和分銷等具體功能的優化。
通過對價值鏈各個環節加以協調,實現最佳業務績效, 從而增強整個公司的業務表現。高效的價值鏈設計、價值鏈成員之間的信息共享、庫存的可見性和生產的良好協調, 會使庫存水平降低、物流作業更為有效。
供應鏈管理的幾個要素:
* 供應鏈的物質功能: 把原材料轉變成零部件、元件和成品以及在供應鏈各部分之間的運輸。
* 供應鏈的市場調節功能: 使投入市場的各種產品到達愿意購買該產品的消費者手中。
* 物質成本: 包括生產成本、運輸成本和存貨成本
* 市場調節成本: 供大與求以致產品不得不降價出售, 或者供小與求導致銷售機會的喪失以致顧客的不滿意。
* 自身產品的市場需求模式分類: 功能性或創新性
供應鏈管理的幾個重要環節:選擇供應商, 評價供應商, 供應商審核, 供應商認證, 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等。本文在此僅側重其中一點作簡要的討論。
4 如何選擇供應商
好的供應商是供應鏈的關鍵環節。零件或原料的運送延遲、缺貨或殘次物品等都會為制造商帶來嚴重不良后果, 如中斷生產計劃、增加存貨成本、引發產成品的交貨延遲等。
而一個理想的供應商應能幫助我們降低物料成本、購買成本、降低運輸成本 、降低生產成本、減少存貨成本、減少產品抵達市場所化時間、提高產品質量、提高顧客滿意度。
供應商選擇條件:
* 考慮是否有過良好的合作記錄
* 供應商的產品質量
* 供應商的服務質量
* 位置和按時運送
* 供應商的信譽
* 價格
* 供應商存貨政策
* 生產柔性
* 商務條款和條件
* 其它
同時需要注意:有些客戶在選擇供應商時注重競價 - 通過競價選擇供應商, 低價者奪標, 容易忽略供應商的質量和信譽, 容易產生與供應商的相互猜疑和不信任。
本地化采購的優勢是更多制造商加大本地化采購的比重,主要是基于這個目的而考慮。總的來說,本地化采購的優勢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可以縮短交貨時間及其變化幅度, 滿足頻繁的小批量交貨條件
* 易于獲得價格優勢
* 培養密切合作關系
* 反饋及時
如以諾基亞為龍頭的北京星網工業園,有近150億元的相關配套企業入住;以摩托羅拉為核心的天津塘沽開發區, 有眾多供應商在區內建有分廠。這些國際品牌的企業集團將自己的配套供應商引導到自身所在工業園區、廠區周邊, 力圖以非控股、參股的形式獲得日本企業集團的垂直整合優勢。
5 本地化采購策略
在策略方面,要注意:
* 重視供應商以往的業績記錄和公司信譽
* 保持較少的供應商數量和合理分布位置
* 鼓勵供應商的早期參與和及時反饋
* 提供技術和管理經驗, 發現和培養供應商
* 人員配備, 客戶與供應商關系意識導向專項培訓
* 充分考慮供應商的利益, 鼓勵公平交易,爭取雙贏
* 相互信任, 通力合作, 建立超越合同的長期契約、伙伴關系
為配合本地化采購策略的有效實施,應該對供應鏈管理的流程加以重新審視,并根據本地供應商的特點進行必要的流程改造。比如,以供應鏈的其中一個關鍵環節--選擇供應商為例, 在開發本地供應商時更應該注重培養戰略合作伙伴, 通過信息與知識的傳遞, 加深合作雙方的了解, 使供應商更緊密地配合我們企業的業務條件和戰略需要。
供應鏈管理的內容是買進合適的產品并縮短交付周期, 它要求深入到供應商內部以確保產品及時交付并達到足夠高的質量水平。從根本上說, 不要奢望所有的供應商完全按照你的條件不折不扣地完成。買賣雙方會被不同的利益所驅動,但其中是有一些平衡點的。只有達到相互的平衡,本地采購策略的優勢才能充分體現出來。雙方通過技術、管理等的深層次緊密型的合作,制造商將有可能獲得最大的利益保障,創造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發展制造商與供應商之間長期的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取得競爭優勢,實現企業級的最佳業務績效。
本地化采購供應鏈管理的幾點注意事項:
* 應該優先關注產品質量意識強的企業
* 產品生命周期到達之前給供應商提前量, 以盡可能減少剩余材料
* 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務, 確保在零庫存目標下的管道存貨量, 避免停產風險與損失;運用交貨滿意指數進行量化分析,幫助供應商改善業務流程
* 在雙方的合作過程中應保持信息交流與溝通渠道暢通, 溝通及時
* 控制文檔發放,任何工程更改都需經文檔中心配發。
上一篇:發展現代物流的若干問題
下一篇:敏捷供應鏈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