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和理解物流概念
2006-9-28 10:1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時下,物流這個專有名詞不斷見諸各種新聞媒體,就在物流業“短兵相接”、“一觸即發”等火藥味字眼充斥于物流業的報道中時,許多人依然對“物流”這個詞很陌生!如果有人問“究竟什么是物流”,不同的人將會有不同的回答。
物流這個概念是在發展中才形成并逐步得到完善的。“物流”當初被稱作“Physical Distribution”(簡稱PD),譯成“貨物配送”,這一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國。1935年,美國銷售協會闡述了貨物配送的概念:“貨物配送是把銷售過程中的物料和服務從生產場所到消費場所流通過程中所伴隨的種種經濟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經濟進入大量生產、大量銷售的時期,降低流通成本的矛盾引人注目,貨物配送概念更為系統化。1963年引入日本,被譯為“物的流通”,日本著名學者、被稱為物流之父的平原直就用“物流”這一更為簡捷的表達方式代替“物的流通”,之后迅速地被廣泛使用。在國外“物流”也譯為“供應鏈管理”。
物流“Logistics”的原意為“后勤”,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在運輸武器,糧食等給養時使用的一個名詞。因此,物流最初是從軍方后勤理念發展過來的,在二戰后被廣泛應用于企業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事部門所發展的“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方法對軍需物資的采購、運輸、倉儲、分發進行統籌安排和全面管理,取得顯著效果。戰后引入經濟部門,應用于流通領域和生產經營管理全過程中所有的與物品獲取、運送、存儲、分配有關的活動。后來人們把“Logistics”一詞專用于物資的流通中,逐漸取代PD,成為物流科學的代名詞,這時物流就不單純是考慮從生產到消費者的“貨物配送”問題,而且還要考慮到從供應商到消費者對原材料的采購以及生產者本身在產品制造過程中的運輸、保管、信息等各個方面,全面地、綜合性地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的問題。德國的R.尤尼曼曾經對此給出了比較完整的定義:“物流是研究對系統(企業、行業、城市、地區、國家、國際)的物料流(material flow)及有關的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進行規劃與管理的科學理論。”
我國是在80年代才接觸物流這個概念的,物流是作為一個經濟學的概念通過日本引入我國的過程中被翻譯為“物流”的,此時已被稱為“Logistics”,已經不是過去“PD”的概念了。物流在企業中的應用,先后經歷了從企業的“市場營銷的另一半”(1954),到“有計劃的對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由生產地到消費地的高效運動的過程所實施的一系列功能性活動”(1963),再發展到后來的物資管理、營銷后勤、供應管理、后勤工程、商業后勤、分銷管理、精益制造、精益物流等等。直到1985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LM)才把Logistics定義為“是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的,以高效和經濟的手段來組織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關信息從供應到消費的運動和儲存的計劃、執行和控制的過程”,那時起才有了現在所謂的物流管理概念。但隨后CLM在1991年(加入服務理念),1998年(加入供應鏈管理思想),2000年(加入電子商務配送)對Logistics定義的修改,就更加強調和體現了物流運作的客戶服務導向性以及供應鏈成員企業為了共同的客戶服務目標而協調行動。
知道企業對物流的需求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當企業足夠壯大、業務日趨復雜時,才會對現代的物流提出要求。可以說,物流問題的出現是企業經營管理“成長中的煩惱”。物流既是當代運輸服務新理念的產物,也是一個科學化和系統化的業務領域。從概念范疇上講,物流包含配送。物流業則是專門從事物流活動的行業,從企業銷售成本和商品價格組成角度考察,物流業潛藏著巨大的商機。
物流系統基本組成
系統上的物流活動分散在不同的經濟部門、不同的企業以及企業組織內部不同的職能部門之中。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規模生產、大量消費使得經濟中的物流規模日趨龐大和復雜,傳統的、分散進行的物流活動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物流活動的低效率和高額成本,已經成為影響經濟運行效率和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制約因素,并被視為“經濟的黑暗大陸”。從以上的描述,我認為對物流的概念理解有以下要點:
物流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并不簡單是許多人認為的倉庫管理、配送服務、運輸等等。物流是對原材料、中間產品、終極產品以及相關信息從生產產地到消費地流動和存儲進行規劃、實施和控制的全過程,從而使材料和產品的流動和存儲達到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物流的活動包括運輸、保管、裝卸、搬運、收集、分類、包裝、流通、加工、分揀、退貨、回收、信息處理以及其他增值服務等,同時根據實際需要,將這些基本功能加以有機結合。
物流的研究對象是貫穿流通領域和生產領域的一切物料流以及有關的信息流和服務流。
物流的作用是將物料和服務由供給主體向需求主體轉移,物流服務不僅可以創造時間價值和空間價值,而且還可以創造許多其他增值價值,企業物流、國家物流都可以形成企業或者國家的競爭力。
物流更重要的是一種服務,物流最基本的目的是獲得客戶的滿意。物流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能力。有人說,當前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再是單個個體之間的競爭,而是企業組織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各個企業上下游間的關系逐漸緊密,形成戰略合作伙伴,物流作為連接的紐帶,越來越受重視。
物流的產生和發展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的產物。物流由于涉及范圍廣泛,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跨越管理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領域的,具有多個分支的新興綜合學科。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物流業作為國民經濟中一個新興的服務部門,正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物流是個傳統行業,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高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已賦予它更新、更深的內涵和全新的概念,使物流業已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全新階段。
物流從微觀方面看可以帶給企業經濟效益,可以增加企業競爭力;從宏觀方面看,物流可以減少國家的資源浪費,可以提高國家的總體運作效率,可以形成國家的總體競爭力。國際上,物流業被認為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和基礎產業,其發展程度成為衡量一國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被喻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因此,我們每個人、每個企業都應該重視物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