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未來幾年全球跨國采購商在華的采購總額有望達到1000億美元,這一誘人的市場蛋糕將為中國企業提供走向國際市場的巨大商機,但面對采購商對供應商企業資質近乎“苛刻”的要求
,許多中國企業卻受阻于資質缺失,無緣成為知名跨國企業供應鏈的一部分。
供采雙方“冷熱不均”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全球跨國公司競相在中國建立起全球性和地區性的采購網絡,據商務部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已有300家以上跨國公司在華設立采購網絡。
昨天開幕的“首屆中國(
上海)國際跨國采購大會”(下稱“跨采會”)也吸引了眾多采購商的目光,本屆跨采會組委會有關人士介紹,共有全球200家國際采購商前來參展,其中沃爾瑪、西門子等超過30家全球500強企業都希望將更多訂單帶到中國,從而享受“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
“但是,在跨國采購問題上,中國企業往往比較缺乏主動性”,上海跨國采購中心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解震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實際上對中國企業來說,能夠進入跨國企業的供應鏈,就意味著打開了一個有效通往海外市場的重要渠道。”解震認為,中國企業可以盡快地熟悉和適應跨國采購系統,了解其技術標準和體系需求。
面對跨國公司的熱情,部分企業的態度卻顯得有些猶豫。
寧波凱峰電器有限公司是家以生產插座等產品為主的企業,該企業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諸如沃爾瑪之類的大型采購商往往對供應商的資質條件有眾多要求,貨物審查也相當嚴格,稍有疏忽就會遭遇退款。“更關鍵的是貨款到位常常延誤,特別是當涉及較大金額時,對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打擊太大。”
在該負責人看來,中國企業接了某些跨國公司的訂單,幾乎都是靠出口退稅來保證一定的利潤率,現在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后,有些敏感產品更是難以維持利潤。
企業資質缺失受阻跨國采購
而解震則指出,由于跨國公司資源配置方式先進、營銷網絡也相對完善,并且一直按照國際化模式對采購商品進行甄選,對供應商有比較高的要求和標準,我國很多企業由于自身資質不夠而受阻于此,不能參與到全球采購網絡中。
對此,解震表示,若想贏得更多商機,中國企業應該主動地去獲取跨國企業的采購信息和相關規范,同時,也要放棄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既要持續保持產品質量,更要走以信譽為本的路。“而這兩點,一些國內企業目前還不太能做到。”解震說。
在解震看來,很多時候,中國企業為了拿到訂單而互相壓價,造成不必要的內耗,讓采購商對企業喪失信任。解震說:“跨國采購對整個流程的透明度要求很高,中國企業‘自相殘殺’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
相關
“員工劃破手指也要寫入年度報告”
中宇建材集團是一家為某國際知名衛浴產品做貼牌加工(OEM)的公司,這次也特地從福建前來上海參加跨采會,以尋求更多與跨國公司合作的商機。該公司負責人賈金枝告訴本報記者,國外知名采購商在企業的生產能力方面有特別嚴格的要求,其程度都是國內采購商的數倍。
賈金枝進一步表示,如果中國企業成為跨國公司供應鏈的一部分,甚至從職工福利、消防設施、生產環境、環保衛生,各方面都要考慮到。“連一個員工因螺絲釘而不小心劃破了手指都要作為一個事故寫進年度總結報告,反饋給該跨國企業總部。”賈金枝說,“這就讓很多中國企業望而卻步。”(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