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是分析市場競爭環境。目的在于找到針對哪些產品市場開發供應鏈才有效,為此,必須知道現在的產品需求是什么,產品的類型和特征是什么。分析市場特征的過程要向賣主、用戶和競爭者進行調查,提出諸如用戶想要什么?、他們在市場中的分量有多大?之類的問題,以確認用戶的需求和因賣主、用戶、競爭者產生的壓力。這一步驟的輸出是每一產品的按重要性排列的市場特征。同時對于市場的不確定性要有分析和評價。
第二步是總結、分析企業現狀。主要分析企業供需管理的現狀(如果企業已經有供應鏈管理,則分析供應鏈的現狀),這一個步驟的目的不在于評價供應鏈設計策略的重要性和合適性,而是著重于研究供應鏈開發的方向,分析、找到、總結企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供應鏈設計的阻力等因素。
第三步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供應鏈設計項目,分析其必要性。
第四步是根據基于產品的供應鏈設計策略提出供應鏈設計的目標。主要目標在于獲得高用戶服務水平和低庫存投資、低單位成本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這兩個目標往往有沖突),同時還應包括以下目標:
※ 進入新市場。
※ 開發新產品。
※ 開發新分銷渠道。
※ 改善售后服務水平。
※ 提高用戶滿意程度。
※ 降低成本。
※ 通過降低庫存提高工作效率等。
第五步是分析供應鏈的組成,提出組成供應鏈的基本框架。
供應鏈中的成員組成分析主要包括制造工廠、設備、工藝和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及用戶的選擇及其定位,以及確定選擇與評價的標準。
第六步是分析和評價供應鏈設計的技術可能性。這不僅僅是某種策略或改善技術的推薦清單,而且也是開發和實現供應鏈管理的第一步,它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為開發供應鏈提出技術選擇建議和支持。這也是一個決策的過程,如果認為方案可行,就可進行下面的設計;如果不可行,就要重新進行設計。
第七步是設計供應鏈,主要解決以下問題:
※ 供應鏈的成員組成(供應商、設備、工廠、分銷中心的選擇與定位、計劃與控制)。
※ 原材料的來源問題(包括供應商、流量、價格、運輸等問題)。
※ 生產設計(需求預測、生產什么產品、生產能力、供應給哪些分銷中心、價格、生產計劃、生產作業計劃和跟蹤控制、庫存管理等問題)。
※ 分銷任務與能力設計(產品服務于那些市場、運輸、價格等問題)。
※ 信息管理系統設計。
※ 物流管理系統設計等。
在供應鏈設計中,要廣泛地應用到許多工具和技術,包括:歸納法、集體解決問題、流程圖、模擬和設計軟件等。
第八步是檢驗供應鏈。供應鏈設計完成以后,應通過一定的方法、技術進行測試檢驗或試運行,如不行,返回第四步重新進行設計;如果沒有什么問題,就可實施供應鏈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