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通加工的概念
流通加工是流通中的一種特殊形式。
商品流通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它的重要職能是將生產及消費(或再生產)聯系起來,起“橋梁和紐帶”作用,完成商品所有權利實物形態的轉移。因此,流通與流通對象的關系,一般不是改變其形態而創造價值,而是保持流通對象的已有形態,完成空間的他移,實現其“時間效用”及“場所效用”。
流通加工則與此有較大的區別,總的來講,流通加工在流通中,仍然和流通總體一樣起“橋梁和紐帶”作用。但是。它卻不是通過“保護”流通對象的原有形態而實現這一作用的,它是和生產一樣,通過改變或完善流通對象的原有形態來實現“橋梁和紐帶”作用的。
流通加工是在物品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流動的過程中,為廠促進銷售、維護產品質量和提高物流效率,對物品進行加工。使物品發生物理、化學或形狀的變化。
流通加工和一般的生產型加工在加工方法、加工組織、生產管理方面并無顯著區別,但在加工對象、加工程度方面差別較大,其差別的主要點為:
(1)流通加工的對象是進人流通過程的商品,具有商品的屬性。以此來區別多環節生產加工中的一環。流通加工的對象是商品而生產加工對象不是最終產品,而是原材料;零配件、半成品。
(2)流通加工程度大多是簡單加工,而不是復雜加工,一般來講,如果必須進行復雜加工才能形成人們所需的商品,那么,這種復雜加工應專設生產加工過程,生產過程理應完成大部分加工活動,流通加工對生產加工則是一種輔助及補充。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流通加工絕不是對生產加工的取消或代替。
(3)從價值觀點看,生產加工目的在于創造價值及使用價值,而流通加工則在于完善其使用價值并在不做大改變情況下提高價值。
(4)流通加工的組織者是從事流通工作的人,能密切結合流通的需要進行這種加工活動,從加工單位來看,流通加工由商業或物資流通企業完成,而生產加工則由生產企業完成。
(5)商品生產是為交換為消費而生產的,流通加工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消費(或再生產)所進行的加工,這一點與商品生產有共同之處。但是流通加工也有時候是以自身流通為目的,純粹是為流通創造條件,這種為流通所進行的加工與直接為消費進行的加工從目的來講是區別的,這又是流通加工不同于一般生產的特殊之處。
二、流通加工的地位及作用
1.流通加工在物流中的地位
(1)流通加工有效地完善了流通。流通加工在實現時間場所兩個重要效用方面,確實不能與運輸和儲存相比,因而,不能認為流通加工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流通加工的普遍性也不能與運輸、儲存相比,流通加工不是所有物流中必然出現的。但這絕不是說流通加工不甚重要,實際上它也是不可輕視的,是起著補充、完善、提高增強作用的功能要素,它能起到運輸、儲存等其它功能要素無法起到的作用。所以,流通加工的地位可以描述為是提高物流水平,促進流通向現代化發展的不可少的形態。
(2)流通加工是物流中的重要利潤源。流通加工是一種低投入高產出的加工方式,往往以簡單加工解決大問題。實踐證明,有的流通加工通過改變裝璜使商品檔次躍升而充分實現其價值,有的流通加工將產品利用率一下子提高20一50%,這是采取一般方法提高生產率所難以企及的。根據我國近些年的實踐,流通加工單僅就向流通企業提供利潤一點,其成效并不亞于從運輸和儲存中挖掘的利潤,是物流中的重要利潤源。
(3)流通加工在國民經濟中也是重要的加工形式。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組織和運行方面,流通加工是其中一種重要的加工形態,對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完善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和生產分工有一定的意義。
2.流通加工的作用
(1)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利用流通加工環節進行集中下料,是將生產廠直運來的簡單規格產品,按使用部門的要求進行下料。例如將鋼板進行剪板、切裁;鋼筋或圓鋼裁制成毛坯;木材加工成各種長度及大小的板、方等等。集中下料可以優材優用、小材大用、合理套裁,有很好的技術經濟效果。
北京、濟南、丹東等城市對平板玻璃進行流通加工(集中裁制、開片供應),玻璃利用率從60%左右提高到85—95%。
(2)進行初級加工,方便用戶。用量小或臨時需要的使用單位,缺乏進行高效率初級加工的能力,依靠流通加工可使使用單位省去進行初級加工的投資、設備及人力,從而搞活供應,方便了用戶。
目前發展較快的初級加工有:將水泥加工成生混凝土、將原木或板方材加工成門窗、冷拉鋼筋及沖制異型零件、鋼板預處理、整形、打孔等加工。
(3)提高加工效率及設備利用率。由于建立集中加工點,可以采用效率高、技術先進、加工量大的專門機具和設備。
上一篇:運輸合理化的有效措施
下一篇:橫空出世的“第四方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