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山東省糧食物流“十一五”總體規劃的首推實施項目———山東省環渤海萊州區域糧食物流建設項目,在萊州市中海港務海廟港區正式啟動。
萊州市海廟港糧食物流中轉配套設施項目是根據國家發改委《2005-2015年全國糧食現代物流專項規劃》,經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正式批復開工建設的,它是山東省環渤海萊州區域糧食物流項目的一期工程,該項目總投資為5249.18萬元。其中,一期工程總投資336萬元,主要在中海港務海廟港區原有糧食中轉設施的基礎上進行擴建。擴建后的散糧疏運能力將由14萬噸提高到40萬噸,既可與隔渤海海峽相望的
大連北良港對接,接卸東北玉米、大豆,又可面向南方大型糧食中轉碼頭,滿足南方區域型消費需要。
山東省環渤海萊州區域糧食物流建設系統是黃淮海小麥重要的輸出通道之一,覆蓋范圍包括
煙臺、
青島、
濰坊、
淄博、
濱州、
東營6市的17個縣(市區)。萊州作為小麥的主產區和主銷區,擁有成熟的糧食物流業基礎。為了增加糧食物流量,節約降低物流成本,充分發揮近海靠港優勢,萊州在全省開創了四散運輸的先河,在海廟港建設了10座總容量1.2萬噸的糧食立筒轉運庫,在全市19個收儲站配套了散裝車輛和設備,實現了“散裝、散卸、散運、散存”,大大降低了糧食流通成本。他們改革流通方式,“零”距離應對市場。一方面,按照糧源和流向,合理調整布局和庫存,撤銷了11個糧食收儲站,做到不產糧的收儲站基本不存糧,糧源主要集中在交通要道和靠近沿海的收儲站倉庫。另一方面,減少中間環節,實行“直達式”入庫。全市農村糧食服務社收購的糧食,一次性調運到指定的庫點,減少了中間環節。萊州又投資100多萬元,開發了糧食收儲管理信息系統,市糧食收儲中心與農發行、各收儲站以及國內大型用糧企業直接聯網,實現了網上簽約,網上資金結算。順暢的物流平臺,已經融入了全國糧食物流圈,極大降低了流通成本。近兩年來,萊州市共向國內各大中城市銷售優質小麥30多萬噸,節省開支近1000萬元。
萊州市海廟港糧食物流中轉配套設施項目工程的開工,標志著環渤海萊州區域糧食物流建設項目的正式啟動,這個項目的實施將有利于保障全省糧食安全、帶動農民增收,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