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境內最大的港口集團,集團目前正在歐洲尋求投資碼頭的機會,年內可望邁出實質性一步,成為中國內地首家走出國門的碼頭運營商,從而進一步釋放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財富效應。
2003年,經市政府批準,政企分開后的港務局改制為上海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去年上港集團又成功改制為中外合資股份有限公司。僅僅用了3年多時間,上港集團無論是資產規模還是主營收入,已然成為中國內地港口企業“超級航母”:2003年成立時注冊資本只有50億元人民幣,到去年末,集團總資產已達454.8億元,凈資產192.7億元;去年集團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5.5億元,凈利潤21.6億元。與此同時,在集團的成功營運下,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已躍居世界第三,今年力爭在2003年跨越“千萬大關”基礎上再突破——超過2000萬標準箱。
迅速完成財富積累后,集團并沒有只想守住“金山”。如何把財富效應擴大更好地推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如何讓更多普通投資者享受到航運中心建設的財富效應?這樣的思索已經開始,并在國家有關部門和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穩步付諸行動。參股投資歐洲碼頭就是繼運營洋山深水港一期碼頭之后的一大動作。
釋放國際航運中心財富效應的行動不僅體現于碼頭經營產業,在資本市場,上港集團動作同樣不小。6月初,集團正式公布了換股吸收合并控股子公司——G上港的方案。根據該方案,上港集團將以每股3.67元價格向股東發行普通股股票,用以交換其所持有的G上港股票。同時,還給予股東(除集團公司)現金選擇權,股民也可用所持有的股票按每股16.50元的價格,全部或部分選擇現金對價支付。這一價格較G上港5月29日停牌前最后交易日的收盤價高出6.67%。
“吸收合并是為了整體上市,而選擇A股市場是為了讓更多投資者分享國有優質資產的效益。”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在目前不少優質國有企業紛紛選擇境外上市的背景下,上港集團根據市政府領導意見優先考慮在境內資本市場上市,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普通市民享受到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所帶來的投資機會。這種吸收合并整體上市的方案,在境內資本市場也是先例。
集團已經制定長江戰略、東北亞戰略、國際戰略的“三步走”規劃,最終目標是成為全球卓越的碼頭運營商。“集團整體上市后可以通過對各個港區合理定位、優化航線配置、統一制定費率等舉措,將運營效率最大化、成本控制最優化,解決以前集團公司和上市公司分割經營的局面。同時我們也將更有實力與國外同行一較高下。這些都有助于加快上海港的發展,為早日建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奠定基礎。”集團對于財富效應的不斷放大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