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臺的《
成都市商業網點發展規劃》中對成都市的物流發展定下了明確的目標:到2020年,成都市形成“一網二平臺(物流網絡、信息平臺、交通運輸平臺),三園區四中心(三個
物流園區、四個物流中心)、若干個物流服務站”的現代物流業發展框架體系。
其實早在2005年前,在出臺上述規劃前,這個物流規劃就確定下來,并于同年開始實施。這個業內人士稱之為“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變的里程碑”的框架體系,到目前為止
實施的情況如何?離當初的目標還有多遠?商家又將會有什么動作呢?
>>目的
促成合理布局緩解交通壓力
根據成都市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成都市要打造青白江物流園區、成都國際集裝箱物流園區、成都航空物流園區這三個國際性的物流樞紐;同時建立新都、龍泉、雙流和成都保稅物流中心。其中北邊的新都園區將輻射四川北部經濟區域及鄰近北面的省市;南面的龍泉物流中心,將輻射成渝經濟帶、川東川南經濟區域;而成都雙流物流中心則輻射
樂山、
雅安、攀西經濟區域和西藏、云南。同時,允許在二環路以外設立物流服務站,以滿足市區貨物的倉儲配送等物流服務的需要。
與此同時,成都市將打通連接外部的貨運快速通道,建立市內物流配送網絡,以及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和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平臺。這些物流基地也將實現區域道路建設。
成都市物流交委物流管理處副處長、成都市現代物流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王清宇表示,規劃是結合城市的整體發展而做的,它能從一定程度上促成布局的合理分配,并緩解交通的壓力,同時也將提升成都市物流產業的整體水平。
>>現狀
“小作坊”夾縫求生大公司愁眉難展
從八里莊的火車東站,到龍潭寺、天回鎮、神仙樹、駟馬橋、荷花池等地逐漸形成新的物流集散地,四川省現代物流協會的副秘書長兼四川省工商聯物流商會副秘書長黃紹銀見證了成都物流過去的發展。
現狀一
荷花池受到交通考驗
“荷花池作為商品中轉站的地位正在面臨挑戰。”成都市市場開發服務中心荷花池分中心主任黃成章憂心忡忡地說。而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物資流通不順暢,這個商品大動脈的喉管天天都要堵塞。
堵塞的時間集中在下午4:00—7:00之間,因為所有貨品要在這個時候完成出倉、卸貨、裝貨的流程。進出的貨箱像一座座小山堆在狹窄的馬路兩旁,而這個時候,正是荷花池收市的時候,人流涌動。
荷花池市場山鷹托運部的一位姓李的負責人表示。“每到這個時間段,車堵得特別厲害。每天平均要耽誤一兩個小時。”
成都市市場開發服務中心荷花池分中心去年做過一個市場調查:近年來批發市場內商戶營業時間在3年以下1年以上的下降到58.8%,說明了商家的穩定性正在逐步下降。
現狀二
無序競爭導致價格戰
不僅僅是交通考驗。
因為物流的門檻很低,辦個經營證,租間倉庫和辦公室,雇些運輸工和車輛就可以搞起來,成都市物流協會會長李浪表示,“做的人多了,無序競爭也開始了。”
這一點,成都市藍鑫天運輸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偉的體會頗深。他專門做成都—
拉薩專線,2002年他剛做物流的時候,整個成都市做這條線的只有30來家企業,不到四年,就有上百家企業做這條線。為了取得貨單,許多商家拼命壓價。按照正常的情況,青藏線的貨運價格是1600元-1700元/噸,但是有些人會把價格壓到1100元,甚至是幾百元。無數商家因為無法抵御低價競爭,只得關門。
現狀三
企業成本浪費嚴重
由于以前缺少規劃,
物流企業一遇政府征地就只得搬遷。一來二去,浪費了企業大量成本。
1993年,劉顯付投資了近30萬元開起了金橋物流。隨著城市的發展擴大,十余年間,他從一環路被攆到二環、成仁立交,再到現在的高新區。每次搬遷,所有人馬都要大挪移,要耗費巨大的消耗成本,還是承受不起。
黃紹銀介紹,新建的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比傳統的停車場和倉庫的面積更寬,設備更全,同時政府打造的快速通道,解決了物流的交通。而二環之外的服務站,也可以解決城內的需求。
>>進展
航空貨運站11月啟用
自規劃出臺后,相關的工程已開始啟動。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成都保稅物流園區一期工程已經完成,并通過海關總署的驗收;航空物流園區內,正在修建物流大路和川齒路兩條快速通道,而面積為4.8萬平方公里的貨運站,主體工程已經完工,預計11月份能夠投入使用;新都園區的兩條路網也正在修建之中,而地處青白江的集裝箱物流園規劃將在10月份完成。
在服務站建設方面,成都市政府將引進專門為城市商業提供服務配送的西南物流中心,普洛斯成華商業配送中心;此外,還引進了萬冠機電物流中心、量力鋼材物流中心、中汽西南物流中心、成都新興物流中心、廣本西南九省一市的分撥中心、
臺灣海霸王這8個為專業項目服務的物流中心。
與此同時,政府將把聯邦
快遞、DHL 、TNT 、UPS、伯靈頓等三十多家國際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引入物流基地。據透露,政府還計劃引入世界100強和國內50強物流企業。
>>行動
本土企業率先搶地盤
在外來企業大量涌入的浪潮到來之前,本土企業紛紛爭池占地。
金橋的意圖最明顯不過。在雙流物流園區,金橋已經投入了7千萬,征得80多畝地用于倉儲辦公。“地方大了,對業務(增多)要好得多。”老總劉顯付說,以前在高新區,金橋的租用面積是30畝,每天貨物倉儲量為1200噸,年營業額達1.5億元。他的預期是,今后倉庫的貨物倉儲量能每天達到幾千噸,年營業額達到3億元。“更重要的是,自己有了土地產權,可以增加融資。”
與此同時,做綜合物流的杜誠物流也每天都在關注物流基地的項目,準備建立自己的核心基地。而在老總杜華心中,新都物流園區是“最合適的地方之一。”同時,他還和世界物流巨頭普洛斯達成了意向性合作,雙方將在業務上強強聯合。
同時,荷花池管理方也打算在三環以外組建荷花池物流公司,通過整合現有物流商家的資源,建立第三方物流系統,把批發市場建成集倉儲、包裝、加工、配送、交易、信息電子商務為一體的現代物流園區。
>>預期
5-10年內物流格局將改變
這個藍圖是否能實現呢?
成都市物流交委物流管理處副處長王清宇承認,這個只是政府的規劃,同時政府也會從地價優惠、政策扶持、配套服務方面來吸引企業。但關鍵還是要看市場說話,企業有自主的選擇。他對規劃的前景非常樂觀。因為原有的物流集散地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而且,隨著城市發展的用地規劃,也讓企業重新考慮去處。
他預計,在未來的5-10年內,成都市的物流格局會有所變化。
>>評價
專家:這個規劃比較科學
李勝(西南財大物流研究所所長、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在周邊區縣建立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在三環以外建立服務站”的規劃,不僅能讓企業有更多的施展空間,還是城市交通組織和環境建設的需求。
此外,依托物流園區和物流基地吸引國內外優秀的企業進來,能給本土企業帶來經營的典范,從而改變成都傳統物流行業的從業人員素質和經營的模式問題。再者,同一性質的企業集中在園區內發展,能產生出規模效應,并引導企業區域內進行有序競爭。通過集群效應能從整體上提升成都的物流產業水平。所以,這個超前的規劃比較科學,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