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首先是實現了領導集體的制度化交接班和實現了領導集體的年輕化,其次是適時提出了我國在下世紀頭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綱領,民主的政治制度與科學的經濟發展綱領的有機結合,使全黨和全國人民明確奮斗目標的同時,更充滿了實現目標的信心。
圍繞如何全面實現小康,十六大報告做了大量的科學闡述,其中“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一科學的論述,對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型工業化戰略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和必然選擇
現代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和世界工業化進程的基本經驗證明,我國既不可能走以蒸汽機發明為契機的歐洲“工業革命”的工業化的老路子。原因在于我國人口眾多、資源和環境已經在過去的工業化發展進程中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嚴重制約,必須在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環境、人力資源的優勢等方面求的新的發展途徑,應當是“不冒煙”的工業化。我國也無法走美國的工業化的道路。我國的工業基礎、技術基礎和基本國力決定了,我國主要將積極依靠自己在全球經濟中的合理定位和分工完成工業化,不可能也沒有實力靠使用別國的資源完成工業化發展進程。此外,跟在別國后面亦步亦趨也很難實現發展上的超越,必須在現實世界經濟環境與條件下謀求新的發展道路。
鑒于上述原因,十六大確立的我國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和必然選擇。
首先,新型工業化是當今世界范圍內廣泛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背景下的工業化的正確選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資源的合理利用、環境保護和以人為本,這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標志,也是對過去發達國家和我國已走過的粗放型工業化的糾正,我們必須從造福人類、蔭及子孫后代的角度考慮發展問題。
其次,工業化是我國今后一個時期提升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任務和使命。從我國工業化發展所處的階段分析,要實現全面小康,工業化以及由此推進的現代化,將是我國應全力完成的艱巨的歷史性任務,我國必須通過工業化來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并實現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從而縮短與經濟發達國家的差距,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特別是農民的收入水平,從而達到共同奔小康的目的。
其三,新型工業化是我國趕上世界經濟發展步伐的正確道路。既然我們已不可能重復經濟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道路,而改革開放業已取得的成就和全球經濟性新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我國應積極利用加入WTO的歷史機遇,通過積極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的發展水平和競爭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及由此形成的產業在全球處于發展初期的機遇,努力迎頭趕上,我們完全有可能走出第三條工業化的新路子。從這個角度分析,中央的決策具有高度的戰略性和符合世界經濟發展方向與潮流。
二、現代物流的發展將有利于推進新型工業化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就是要通過提高傳統產業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擴大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和使信息技術成為產業更新與產業升級的動力與基礎,實現傳統產業的信息化和傳統產業中信息技術應用的產業化。
現代物流泛指原材料、產成品從起點至終點伴隨相關信息有效流動的全過程,是將運輸、倉儲、裝卸、加工、整理、通關、配送與信息等方面有機結合,形成完整的供應鏈,為用戶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性服務。這種20世紀初期起源于歐洲,40年代發展于美國,70年代被日本學習和廣泛推廣應用,80年代以后為世界各經濟發達國家用來改善生產、流通和運輸、倉儲等傳統產業管理的綜合性、多環節協調管理技術,在進入90年代后,由于計算機和網絡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經濟的全球化和企業的跨國經營,物流管理技術逐漸具有了現代特點,即以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核心,對工業生產、商業流通、農產品流通等產業的組織管理與運作流程進行整合和再造,對傳統的運輸、倉儲等行業的服務方式與經營管理技術進行改造、完善,從而派生出“供應鏈管理、JIT生產、零庫存”等具有集約化、規模化、網絡化特點的現代經營管理方式,對生產、流通、服務進行產業化基礎上的集成,大大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因此,以信息化為基礎的現代物流對傳統產業進行的升級和改造,將在應用層面上對推進新型工業化發揮重要作用。
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物流概念和物流管理技術引進到我國以來,其應用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處于沉寂狀態,究其原因,并非國人不識其中奧妙,而是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缺乏由市場和企業機制推動的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的宏觀經濟環境與微觀經濟基礎。經過改革開放20余年的經濟建設,我國在走過工業化的初期階段后,在新的歷史時期和經濟發展環境下,已具備了通過現代物流技術整合傳統的工業、商業流通、運輸服務的條件,新型工業化在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等方面的要求,也使得能夠發掘既有資源、勞動生產率以外的無須增加投入就可得到的“第三利潤源泉”的現代物流管理技術有了用武之地。在此背景下,積極發展現代物流,將有利于推進我國新型工業化的進程。
首先,作為第三利潤源泉,現代物流將對國民經濟整體角度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具有積極的戰略意義。現代物流管理技術和服務的廣泛采用,使與現代物流相關的各個行業得以在高效率的基礎上快速發展,經濟總體規模越大、物流成本節約水平越高、物流管理獲取的“第三利潤”的規模越大,現代物流已具有很高的國民經濟價值。如美國全國物流總成本占GDP的10%,日本占14%,英國占12%,我國物流管理水平較低,加之產業結構層次較低,全社會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例約為20%以上。若加強企業物流管理和提高社會物流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在同等規模的GDP條件下,以2002年我國GDP達到10萬億元計算,物流成本每節約一個百分點,將產生1000億的社會財富,這些財富將在工業企業、流通企業和物流服務企業的GDP增加值提高中得以體現,對提高工業及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經濟現代化的作用無疑將是非常顯著的。
其次,現代物流與信息技術進步和應用緊密相關,將加快推進相關領域的信息化進程。
物流企業在全球、全國等更大范圍內組織和管理物流活動,對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應用將突飛猛進,在提高物流經營與管理的效率的同時,將提升交通運輸、倉儲等傳統服務行業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推進產業升級和信息化進程;現代第三方物流企業與生產、商業等企業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可以參與企業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到銷售全過程或分段的各種形式的物流服務,物流企業提供的信息服務支持和工商企業基于分工的物流服務外包,都將推進工商企業的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進程;加之現代物流在管理方法和手段上的更加成熟,適應不同物流服務對象和企業生產經營特點的物流管理方法相繼出現。如“零庫存”、“及時供貨”和“供應鏈管理”等均因適應不同階段和水平的工商企業發展特點,本身就是對相關產業在信息化基礎上的組織化和規模化發展的結果。
其三,現代物流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推進企業發展戰略的改變,提高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隨著現代經濟發展逐漸呈現出注重長期效益、規模效益和區域及全球戰略,全球經濟在現代信息產業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愈發注重一體化發展和知識經濟發展。當前,在經濟發達國家和部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企業除注重技術、產品、市場和客戶開發能力的培植外,更為注重維持穩定而有效的供應鏈、使產品的服務更貼近用戶、建立即時供應系統、實現零庫存等物流戰略的建立。物流戰略已成為現代企業在通過加強資源管理和技術改造等措施降低成本潛力被極大挖掘之后,充分挖掘“第三利潤源”——物流利潤和提高服務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現代物流管理技術的廣泛應用,將促進我國工業生產和商業流通企業建立具有全球競爭意識與能力的發展戰略,使我國企業在加入WTO的環境中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四,現代物流服務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發展,將因培育新的服務業態而為新型工業化提供服務環境與條件支持。在歐美經濟發達國家,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工商企業物流服務的外部化趨勢,也就是工商企業剝離與生產無關的資產的輕資產經營,而物流服務則通過社會分工與專業化協作由第三方物流企業來完成。因此,我國培育現代物流服務企業,特別是加快發展現代意義上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這一新的服務業態,使工商業企業與物流企業在物流管理與運作上實現專業化分工與協作,這種分工與協作既可以是基于供應鏈的一體化物流運作,也可以是單純意義上的物流單項環節的服務,從而為生產企業及產銷一體化的企業在實現工業化的進程中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務支持。
綜上所述,現代物流與新型工業化戰略的實現是一種互為支撐、相互促進的關系,現代物流技術在相關產業領域的應用對信息化的推進,必將加快新型工業化的進程,而新型工業化戰略的實施,又為現代物流的發展創造了內在需求環境。因此,從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戰略高度,我國應加快推進現代物流技術在各次產業領域的應用,加快培育與新型工業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物流服務業。
三、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推進新型工業化戰略應采取的措施
現代物流在信息化、經濟效益、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新的就業領域拓展等方面對新型工業化戰略的支持,決定了我國應在國民經濟的戰略高度加快推進現代物流業的發展。
一是要制定適宜的現代物流發展戰略。我國現代物流的發展必須以建立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建立企業現代物流組織管理體系、構建高效的區域物流網絡和完善國際多式聯運系統為總體目標,并在總目標的指導下,制定適宜的發展戰略,包括創造適宜的企業物流及物流企業發展環境,促進物流系統的合理布局,加快物流發展規劃和政策的制定等。現代物流產業各個相關的產業或行業管理部門,要從現代物流發展的整體高度,從復合產業所需要的經濟運行協調的高度,打破部門分割,把制定符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相互配套和具有可操作性的部門及地區政策作為推動物流產業發展的關鍵,加快研究制定現代物流發展的規劃和有關政策,以便創造良好的物流技術推廣和應用的環境,為新型工業化戰略的實施提供服務支持。
二是樹立正確的政策觀念。首先要樹立復合的產業政策觀念。充分考慮現代物流產業作為一個復合型產業的特殊性,針對其在政策的制定機理上不同于過去對行業界面相對清晰產業的特征,從相關行業政策的清理和調整入手,通過現代物流產業各相關行業在政策上的適應性,達到建立現代物流產業政策體系的目的;其次要樹立正確的開放與保護政策觀念。應按照保護競爭和履行我國加入WTO承諾的開放進行政策設計。其三要樹立正確的基礎設施建設觀念。要重視物流基礎設施特別是重視具有戰略意義的物流樞紐設施、
物流園區、國際航運中心、大型綜合性樞紐港口等的規劃和建設。同時,要為現有落后的交通運輸、倉儲等設施的開發利用創造適宜的政策環境,建立起相關資產的合理退出與技術改造利用并舉的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浪費和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特別是要樹立將關鍵物流基礎設施的發展作為引導產業集中與合理布局的重要手段的觀念,以期發揮物流基礎設施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中的作用。其四要樹立正確的行業管理政策觀念。必須改變過去行業劃分即形成行業分割的現象,要加強宏觀經濟運行層面的管理與協調,徹底改變落后的行業管理政策理念。
三是積極引導和扶持現代物流產業的發展。首先要加強基礎性政策的引導和扶持。要按照物流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給予物流產業較為優惠的土地、貸款、稅收及相關扶持政策;對工業特別是大型工業企業效益、效率較低的物流資產的退出和落后設施的技術改造,給予較為明確的資金、稅收、社會保障等政策界定和支持;對一些特殊地區、項目,如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國際航運中心、物流園區等,給予更大的發展自由度,可以考慮準予專項的地區(域)范圍的物流經濟開發區、自由貿易區、保稅區等立法,以確保這些重要地區、項目的國際競爭能力的培育和發展潛能的挖掘,為現代物流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資源整合條件。其次是制定科學的綜合運輸發展政策。要認真落實國家提出的“十五”綜合運輸現代化發展目標,大力發展綜合運輸,以全面提高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協調性,確保物流在運輸環節的暢通;積極通過綜合協調,處理好各種運輸方式的發展問題,改變各種運輸方式自成體系的做法,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的合理發展,以提高全社會的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為新型工業化提供運輸效率保障。其三要積極發展新的運輸組織形式和提高運輸效率。積極發展多式聯運,通過發展集裝箱多式聯運、馱背運輸、滾裝運輸、陸橋運輸等,使交通運輸在提供物流服務方面獲得新的發展機遇;要按照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特點和需要,改進傳統運輸企業的經營組織管理方式,實現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以提高運輸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和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為新型工業化提供良好的服務保障。其四要提高物流產業的決策支持水平。要加強對物流產業的宏觀調控,特別是發揮國家綜合經濟管理部門的管理與協調職能,提高其在現代物流發展中的調控能力和加大調控力度,提高現代物流發展的決策層次和決策的協調性,為現代物流支持新型工業化提供宏觀決策與管理保障。
四是克服推進物流產業發展的障礙。一要克服體制性障礙。必須建立起物流產業從宏觀直到行業管理的有機體系,實現管理上的科學、合理分工,克服管理體制的障礙。二要克服機制性問題。要從現代物流產業的長遠發展著眼,各級政府在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協調機制上進行改革,要按照物流產業的復合性特征,從宏觀協調入手,確保各個相關管理部門按照物流發展的內在規律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