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國際物流論文

全球外包環境下中國的機遇-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2006-12-25 3:4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內容提要】比較優勢的作用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跨國公司的全球資源戰略成為外包的驅動因素,物流外包作為服務外包一個重要內容的同時,跨國供應鏈的發展成為外包的實現手段。中國的機遇不僅在制造業外包領域,而且服務業正在發生區域轉移。研究外包發展趨勢,抓住服務業外包的機遇,是中國及各個區域提升產業結構、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新方向,而企業和政府均應采取相應的對策,在新一輪的外包浪潮中贏得主動。
    比較優勢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中國的改革開發,使要素投入方面的比較優勢得以發揮,全球制造業大量向中國轉移,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的產品迅速占領國際市場。從家具到電子產品,從服裝、玩具到網絡設備,中國制造的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具美國商業周刊的報道和有關統計,中國個人電腦產量超作全球總產量的40%,(聯想收購IBM之后這個比例會大幅度上升),中國生產的家具占美國臥室家具市場總市值的一半。跨國公司已經將電信設備、石油化工制造中心轉移到中國,全球制造業500強幾乎都進入了中國,其中包括人們非常熟悉的微軟、摩托羅拉、通用汽車、通用電氣、杜邦、寶潔和西門子等品牌。與此同時,亞洲內部制造業也在重新分工。日本、韓國、臺灣香港等地的傳統制造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亞洲其他地區轉移,中國是這些產業的最大接受者。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改革開放的成果。由于對外開放,中國在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投入方面的明顯競爭優勢發揮出了,成為吸引跨國公司在中國設廠的主要因素。較低的要素投入價格,直接導致產品的低價格優勢。按照商業周刊的報道,中國產品的平均價格,比美國同類產品低30%到50%,中國產品售價甚至比美國的原材料成本還要低。美國的服裝、鞋、電子產品和塑料產品生產商早在幾十年前便關閉了在美國本土的工廠。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美國來中國的人們,已經很難在百貨公司的貨架上買到送給中國人的不是中國制造的禮物。不僅日常用品如此,網絡設備比美國同類產品低30%,電路板的售價比美國低一半,家具的價格甚至比在美國本土購買木材的成本還低。
    因此,按照經濟學的解釋,比較優勢理論發生了作用。從比較優勢的理論出發,影響比較優勢的決定性因素,主要是要素成本、要素質量和制度費用。中國的要素價格的比較優勢明顯,特別是勞動力價格,來自與中國勞動力的無限供給。不僅普通產業工人的勞動力價格具有明顯優勢,高級設計師的勞動力價格同樣具有比較優勢。盡管中國設計師的工資水平在快速增長,但也只相當于硅谷同行的10%到20%;如果在未來5年里,中國的工資水平能以年均8%的速度遞增,屆時中國普通工人每小時的工資也只能達到1.3美元而已,而美國是21.4美元。同樣,在土地、資本、服務價格方面,中國也具備明顯的價格優勢。
    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驅動外包
    制造業跨國公司在全球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競爭的發展,制造業全球化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跨國公司正在采取控制兩端、中間環節全部外包的戰略。所謂控制兩端,主要是控制技術和市場,中間的生產環節全部則全部外包。耐克運動品公司就是一個早期的例子。在珠江三角洲,有大量的工廠在生產世界品牌的產品。比如,中山的華鋒鎖業是全球最大的所類生產廠家之一,但所有生產的產品,全部是接受國外的訂單。在中山的愛浪音響,同時生產七個國際品牌的音響產品,大多數是國外的訂單。跨國公司在外包的過程中,還有的是控制總裝與營銷,將零部件加工外包。總結跨國公司外包的驅動因素,有比較優勢、區位優勢、技術優勢、國家政策、社會壓力等等,而信息技術、通訊技術的發展,則加快了轉移速度,使營銷全球化更加簡捷與快速。不僅制造業的環節已經外包,近年來,跨國公司內部的研究與開發活動也在國際化,虛擬制造成為制造業全球化的重要模式。
    從跨國公司的微觀分析,企業的采購已經轉化成為跨國公司的全球資源戰略。傳統的采購的概念(Purchasing or Procurement),是指從外部供應商獲得原料、產品和服務的過程,而戰略外包( STRATEGIC SOURCING),是選擇獲得原料、產品和服務的方式方法。戰略外包從將供應商視為購買單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角度選擇和發展供應商,通過物流和供應鏈有效運作,支持企業的戰略目標。戰略外包與傳統采購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如下表所示:
    傳統采購 戰略外包
    組織定位 后勤支持 戰略管理
    范圍 窄 寬
    高管關注度 低 高
    員工層次 普通職員 專業人員
    文化 事后反應 事前反應
    購買程序 繁瑣的 簡單的
    與供應商關系 敵對的,無彈性的 合作的,有彈性的
    計量標準 價格 總成本和質量
   
    從上表可以看出,傳統采購與戰略外包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成為驅動全球外包的微觀因素。
    物流外包與供應鏈
    由于分工的發展,物流成為獨立的產業。物流服務外包,產生的物流產業創造GDP,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因素。從國外發展的過程分析,專業化外包形成物流產業的迅速發展。物流外包主要指第三方物流服務外包。第三方物流外包是對非傳統物流服務的購買行為,通常是多項物流活動的采購,涉及計劃,運輸,倉儲,信息,技術,特別服務等內容,每一項都包含多項服務的內容。第三方物流外包可能是對多種或綜合服務的采購,經常涉及計劃、控制和實施過程的采購,通常涉及長期業務關系。第三方物流服務基本的價增值來自于管理信息和知識。
    從物流發展的歷程分析,第三方物流外包是經濟發展一定階段的結果。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物流主要強調運輸效率,在50年代,強調物流成本、客戶服務。到60年代,產生了綜合外包的需求。70年代物流強調的運作整合和質量,80年代強調財務表現和運作優化,90年代強調客戶關系和企業延伸。進入21世紀,物流進入供應鏈時代,物流發展成為供應鏈整合管理。美國物流管理協會的更名,成為全球物流進入供應鏈時代的標志。
    供應鏈,英文稱為Supply Chain,是指參與某一特定產品的生產、銷售、配送過程的,由零售商、分銷商、承運人、供應商、倉儲設施構成的網絡。 供應鏈管理包括了對涉及采購、外包、轉化等過程的全部計劃和管理活動和全部物流管理活動。更重要的是,它也包括了與渠道伙伴之間的協調和協作,涉及供應商、中間商、第三方服務供應商和客戶。從本質上說,供應鏈管理是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供給和需求管理的集成。 按照美國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的定義,供應鏈管理是聯系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主要功能和基本商業過程、將其轉化成為有機的、高效的商業模式的管理集成。它包括了上述過程中的所有物流活動,也包括了生產運作,它驅動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營銷、銷售、產品設計、財務和信息技術等過程和活動的協調一致。
    由于鏈管理擴展了企業的邊界,企業將供應商、分銷商、物流商、客戶進行協同整合,成為企業以取得競爭優勢的戰略舉措。 物流和供應鏈管理,使很多企業取得了競爭優勢。戴爾依靠直接送貨迅速成為第二大的計算機系統供應商;惠普通過物流模式設計將激光打印機的成本降低了25%;Intel通過提高包裝密度將每年的運費成本降低了1億美圓;福特與供應商的供應鏈協作和通訊每年節約成本30億美圓。跨國公司的物流和供應鏈服務外包,直接驅動了企業的財務指標,財務指標與供應鏈績效直接掛鉤,供應鏈管理成為企業收益、利潤、資金利用率等主要財務指標的驅動因素。
    中國及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制造業外包仍具潛力
    從外包的發展趨勢分析,承接制造業外包仍是中國區域發展、招商引資的重點。從理論上分析,影響比較優勢的主要變量-中國的要素價格,在一定時期內仍具備比較優勢。而要素質量的提升,具備很大的潛力。開發智利資源,培育高質量的要素隊伍。同時,中國應通過制度的改進大幅度降低制度成本,包括政府管理經濟成本和企業管理的制度成本。因此,制造業外包是沒有完結的趨勢。
    2005年,發達國家所占全球制造業的份額將由1970年的86%下降至67.6%;而發展中國家所占份額則從1970年的10.3%上升至30.6%。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報告,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世界90%的消費品產自美國,盡管這個數字如今已經降至75%,但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產品制造國。許多跨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產品,已經不單是滿足中國市場的需要。他們看好的,不只是13億人口的龐大購買潛力,更有中國市場的輻射作用和全球分工角色。因此,中國發展制造業遠沒有過時,制造業仍是極具發展潛力的領域。
    從產業轉移的趨勢分析,發達國家占主導地位的產業,將是我們引入的重點,包括汽車、醫藥、航天航空工業。中國的汽車工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比如,本田汽車正在擴大中國產能,廣本30萬臺發動機項目已經上馬。東風本田12萬臺CRV項目也進入實施階段。通用汽車、福特和大眾等廠家正在擴大中國的產能。零部件生產企業也在承接國際業務。萬向集團零部件產能的提高。
    中國承接下一輪制造業外包,采取什么對策?筆者認為,首先,應瞄準提升技術含量的產業。要調整技術引進方式的重點,從進口生產線和進口設備,即以硬件為主轉移到以技術許可、顧問咨詢、技術服務等軟件為主的軌道上。應加大投資員工培訓和管理軟件,把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到員工培訓和企業管理軟件上。另一個主要對策,是完善供應鏈,發展產業簇群。珠江三角洲的區鎮經濟,已經形成了典型的”一鎮一品“經濟。東莞虎門、厚街的特色鎮經濟,中山的小欖五金、古鎮燈具。沙溪牛仔布、火炬區日商汽車零部件產業,都是產業集群發展的典型。由主導產業帶動區域經濟。
    由此可以引伸到產業園區如何良性發展的問題。以廣東的產業園區為例,部分產業園區建設缺乏相應的規劃或是規劃起點低,導致園區整體發展水平低。園區產業特點不鮮明,同構現象嚴重粗放式的發展,使產業園區整體經濟及土地資源利用效益低下。單一的投融資模式,使得園區建設后續投資乏力,影響了產業園區設施配套的標準。因此,應采取如下措施,調整各地的產業園區政策:促進產業集群建立作為產業園區發展的目標;設立投資門檻,綜合利用園區各類要素,實現產業園區由“比較優勢型”園區向“競爭優勢型”園區轉變;分析國際產業投資的趨勢,預留合理的園區儲備土地,以承接新一輪的國際產業轉移;進一步深化園鎮互動戰略,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園區;建立民營科技園,推進民營經濟向園區化發展。
    在發展制造業外包方面,還鼓勵對外直接投資,以此推動我國制造業全球化的步伐,使企業實現國內、國外雙向的發展。政府應繼續實施走出去的戰略,主動承接轉移。充分利用國外的行業組織,形成商業配對模式,用國外在國內的機構,包括使領館、協會等,研究行業協會和行業發展趨勢,使企業獲得供需雙方的平臺。政府還應降低制度費用,提高管理效率。
    中國區域發展的機會-承接服務業轉移
    如果說中國承接制造業轉移仍有很大空間的話,承接服務業的轉移,則是提生整體區域競爭力、發展價值增值的產業的選擇。
    珠江三角洲產業轉移的過程,可以提供一個典型的案例。在20世紀80年代初,制造業開始從香港轉到深圳,之后開始從深圳轉向東莞,然后再轉移到珠三角西部地區。90年代末,開始從珠三角向內地轉移,昆山成為新的制造業中心,出現了“昆山現象”。
    進入21世紀,比較優勢的作用,使發達國家的服務業轉移開始向中國轉移。國際服務貿易有四種形式,本別是跨境服務、境外消費、商業存在、自然人移動。跨國公司在追求市場空間和追逐低成本的規律作用下,逐步走向全球化經營,并以離岸業務、直接投資、外包為基本形式,進行國際間的地理轉移。
    按照經典的區位理論認為,產業分布分別具有市場指向和勞動力指向,前者是對更大的市場空間的追求,使產業布局呈現接近市場地區的趨向;后者是對質量保障前提下廉價勞動力的追求,使產業呈現接近勞動力供給地區的趨向。再國際服務貿易的四種普遍形式中,除了“境外消費”以外,“跨境服務”、“商業存在”和“自然人移動”具有追求外部市場的共同特征,中國作為最大的新興市場,應該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服務業國際轉移的三種形式(離岸業務、直接投資和外包)除了同樣具有追求外部市場的特征之外,還顯現出對低成本勞動力的親近;如果把低成本勞動力與較高的勞動力素質相聯系,我們可以認為,中國的“人力資源”是又一個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因素。
    中國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的機會在哪些領域呢?我們認為,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首先,可以承接為制造業配套的高端服務業,包括研發中心、創新中心、服務中心、新技術應用等方面。比如,RFID無線射頻標識技術近兩年來迅速興起,RFID的物流應用正在開始普及。中國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還包括專業服務業,包括引入會計、審計、稅務、管理咨詢、律師、資產評估、環境評估、房地產評估、工程咨詢等專業中介服務機構。
    現代物流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服務,也是引入國際服務產業的重要內容。由于存在著規模龐大的制造業,所以,大力發展為制造業服務的第三方物流將是發展的重要方向,與物流業相關的倉儲、通訊、道路等要求形成網絡,這將勢必帶動城市的數字化取向與大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相適應,應引進從事綜合運輸的國外機構,包括物流配送商、綜合代理商等。供應鏈管理服務將研發、供貨、生產以及銷售一體化,成為全球經濟產業鏈中重要環節。未來的競爭不是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區域之間的競爭,是供應鏈的競爭。供應鏈取代物流,不僅是理論的發展,更是時代的變革。研究供應鏈發展趨勢,分析一個地區所處的區域、國際環境,建立供應鏈服務基地,涉及到由供應鏈帶動產業鏈、提升區域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對企業來說,供應鏈的績效推動企業財務表現。供應鏈的各個環節,與企業的績效密切相關。比如,好的供應鏈戰略可以使戴爾公司的現金周期縮短到-16天,完全實現用外部資金周轉和盈利。從產業角度分析,供應鏈使產業之間的產業鏈更加通暢,使產業效率提高。對于區域經濟,供應鏈涉及招商引資環境和配套能力,產業鏈的形成是區域制造業形成規模的重要因素,供應鏈則決定制造業的效率和競爭力。
    引入國際服務業的另外一個內容是信息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包括標準化的數據管理、數據服務(包括空間信息服務和商務信息服務)、電子信息傳輸(EDI)、電子商務平臺等。
    國際服務業還包括知識產業,包括文化產業、教育產業和科學技術產業。
    由于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與影響,政府的行為,直接決定引入產業的導向。引入國際服務業,政府應在不同的領域,采取相應的對策。首先,是打破服務業的行業壟斷。打破行業壟斷,要使國企在壟斷性的服務行業退出,并引進國際服務業資本的行業,主要的領域之一是交通運輸業,包括各種運輸方式和城市交通(地鐵)的建設和經營;之二是各類知識產業;之三是除新聞、廣播以外的其他傳播行業;之四是根據WTO規則對外開放的其他服務行業。其次,政府應主導和扶持某些服務行業,采取主動引入的策略。其中包括教育和技術外語及外貿人才的培養、會展業和文化產業(圖書館、文化站、文博業等)、環境產業(治理、技術研發、產品應用等)。第三,政府應遵循市場規律對行業間的資源配置進行引導,并形成國際化的制度環境。政府應在金融、保險、交通運輸和物流等領域制訂出一整套符合國民待遇的制度和法規,如,稅收制度、行業準入制度、產權交易制度、人員上崗的行業標準(包括對外語能力的嚴格要求)等等。第四,政府應鼓勵和發展城市的數字化建設,為引入國際服務業提供空間。城市數字化包括政務信息、城市空間信息(交通、通訊、各種基礎設施、地理、環境和生態等)和商業信息(企業信息是最重要的)等的數字化和社會共享,這是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的根本前提之一。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