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韓國流通業發展現狀
20世紀60年代,韓國開始進入大規模的工業化時期。當時,韓國政府的經濟政策重點向工業領域傾斜,因此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體系迅速發展壯大起來,而政府對整個流通業給予的政策扶持力度卻非常有限,導致流通業的發展滯后于制造業。70年代以后,隨著整個工業體系的初步建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多樣化,韓國的流通產業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特別是產業資本開始投向流通領域,大型工業企業利用多余土地和資本涉足流通業,加快了流通業的發展。韓國流通市場的開放是在80年代以后分階段性實施推進的。1981外商可以投資100平方米以下、經營單一品種的專賣店。1983年,美國經濟委員會向韓國提出開放國內流通市場的要求,當時的韓國政府被迫承諾在規定的時間內開放國內流通市場。韓國政府在1988年提出“批發零售業振興5年計劃”,同時,發表了階段性開放市場的計劃。1993年發表“流通市場開放計劃及補充對策案”之后,從1996年1月1日起韓國正式全面對外開放了國內流通市場。
90年代后期,伴隨著流通業的對外開放和新業態的出現,韓國流通業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現在韓國流通業在促進經濟增長,增加社會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韓國銀行統計:2003年流通業(批發、零售)占GDP比重的9%,就業人數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比率是17.5%,接近制造業的19.0%,遠高于農、林、水產業的8.8%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韓國流通產業對就業的貢獻率為17.5%,高于美國的15.4%(2002年)水平。據韓國產業資源部預測:到2008年,韓國流通產業將占實際GDP的11%,每銷售10億韓元可以解決50人—60人的就業問題。流通產業的發展對GDP增長、投資、消費、就業率都將產生重大影響。
韓國的流通業涉及到多個政府部門,主要以產業資源部為主。產業資源部下屬貿易流通局負責制定流通產業的相關法規。目前韓國正在實施5 年(2004年-2008年)韓國流通產業發展計劃,重點在于扶持競爭力強的流通企業的發展,構筑流通產業的數字化及合作流通平臺,培養流通產業人才,支持國內流通
物流企業進軍海外市場和強化國內企業的全球性競爭力,增強中韓合作。除政府組織以外,一些民間經濟團體也在從事與流通產業相關的研究工作,并執行來自政府的委托項目。此外,還有按照行業類別所組成的協會,具有代表性的協會有韓國百貨商店協會、韓國連鎖店協會、韓國便利店協會、韓國在線購物協會、韓國直銷協會和韓國特許專營協會等。
(一)零售業
90年代初,韓國商業流通業態主要有百貨商店、超市、傳統市場三種業態,從1996年1月1日起韓國正式全面對外開放了國內流通市場,政府發表了分階段開放市場的“三階段流通市場開放計劃”,1996年廢除外商投資綜合零售業必須“限制營業面積與商店數量”的有關規定,隨著流通產業的對外開放和新業態的出現,韓國流通業發生了重大轉變。1996年德國麥德龍、法國家樂福,1998年美國克羅格,沃爾瑪等國際性流通企業相繼進入韓國市場。發達國家零售業態的代表----便利店和以低于通常價格為代表的折扣店的出現,改變了韓國流通業的結構。過去10年間,折扣店、便利店、無店鋪銷售店的數量急劇增加,而百貨店和小規模零售業的店鋪數量逐漸減少。2002年,折扣店進入流通產業9年之后,銷售額首次超過百貨商店,突破17萬億韓元,攀升至國內零售銷售額第一位。折扣店逐漸發展成為流通產業的核心,其銷售結構也逐漸從以食品類為中心擴大到家電產品領域。
(1)銷售額
2003年,韓國零售業的銷售額為127.86萬億韓元,占包括汽車批發零售業在內的總銷售額的29.6%,零售企業數為67萬家,從業人員有192萬人。
零售額中所占比重最大的行業是綜合零售業,2003年,實現銷售額51萬億韓元,其次是專門經營其它商品的行業,銷售額為20.3萬億韓元,第三是纖維、服裝、鞋及皮革制品業,銷售額為15.5萬億韓元,第四是家電制品、家具及家庭用品業,銷售額為14.3萬億韓元,第五是食品飲料及煙草業,銷售額為10.6萬億韓元。中高檔商品行業、無店鋪行業、醫藥品、醫療器械及化妝品業,占零售總額的比重偏低。銷售額僅為7.2萬億韓元。
(2)企業數量
零售企業中,企業數量所占比重最大的行業是各種專業店。2003年,該行業的企業數為16萬家,2000年后雖然有所減少,但仍然是數量最多的行業,其次是纖維、服裝、鞋、皮革制品的行業為14萬家;第三是綜合零售業,有12.3萬家;第四是食品飲料及煙草業,有11.1萬家。企業數量最少的行業是中高檔商品行業,有5千家,其次是無店鋪行業,為1.5萬家,第三是醫藥品、醫療器械及化妝品行業4.1萬家。
(3)從業人員
從業人員最多的是綜合性零售業,2003年有35.5萬人,其次是專業店行業,10萬人左右,第三是纖維、服裝、鞋及皮革制品業,5萬人左右, 最后是無店鋪行業,2萬人左右。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雖然無店鋪行業的銷售額與企業數所占比重偏低,但是,從業人員數所占的比重卻居前列,原因是無店鋪行業中上門推銷人員所占比重較高。中高檔商品行業和醫藥品、醫療器械及化妝品業與其它行業相比,從業人員數較少。
(4)店鋪總面積
占零售業店鋪總面積比重最高的行業是綜合零售業,2003年達到2339萬m2,約占全部零售業的43.6%,原因是多數大型零售店店鋪面積很大。中高檔、無店鋪行業、醫藥品、醫療器械及化妝品行業占店鋪總面積的比重相對低于其它行業。
(二)批發業
(1)銷售額
根據韓國統計廳數據:2003年,韓國批發業的銷售規模為250.6萬億韓元,占批發零售業總銷售額的58.0%,其中食品飲料及煙草業占批發總額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家庭用品、機械設備及相關用品,第三是其它批發業,第四是工業用中間產品及再生產材料。批發業中銷售額比重較低的行業依次為工業用農畜產品及牲畜、商品中介業、金屬礦物及初級金屬制品等行業。
(2)企業數量
經營批發業的企業有20.5萬家, 按行業分:2003年,經營家庭用品的批發企業最多,共有5萬家,其次是食品飲料及煙草業,有4.2萬家,第三是機械設備及相關用品行業,有3.5萬家,第四是建材及五金行業,有2.9萬家。從事其它批發行業、金屬礦產品及初級金屬制品行業、商品中介業、產業用農畜產品及牲畜業的企業數量所占比重偏低。
(3)從業人員
批發行業從業人員數83萬人 按行業分:2003年,家庭用品行業的從業人員最多,共有22.9萬人,其次是食品飲料及煙草行業,有18.5萬人,第三是機械設備及相關用品行業,有15.5萬人。從事其它批發業、產業用農畜產品及牲畜業、金屬礦物及初級金屬制品行業的從業人員不足3萬人。
(三)韓國商業流通業的特征
第一,隨著新型流通業態不斷涌現,推動了流通企業向復合型轉變,打破了不同業態之間的界限。流通零售業正在從以商品為中心的專業店向多樣化業態轉變。現在,滿足顧客特殊需求且可同時提供產品與服務的業態不斷出現,例如化妝品柜臺銷售健康食品,折扣店賣家用電器等。
第二,隨著消費經驗的增長,消費者購物觀念發生變化,購物已經不再是單純選擇產品的過程,而是演變成為一種享受服務的過程,這促使大型專業廉價店逐步發展起來,以更好的滿足顧客需求。
第三,由于大規模零售業的發展壯大,擁有流通渠道的生產企業影響力逐漸下降,流通企業影響力上升并逐漸掌握了流通產業的主導權。特別是以大型零售業為主首的流通企業,在選擇產品過程中,對消費者的相關信息進行系統管理,掌握著市場和產品的重要信息。
第四、隨著新業態的出現,流通產業中的服務理念也不斷得到強化。流通業態中提供最前沿服務的百貨商店在與折扣店的服務競爭中逐漸失去了優勢:在商品的多樣性方面,其銷售的產品與折扣店相類似,且大型專業廉價店及有機農業食品專賣店的出現,使百貨店的商品專業性也處于劣勢。由于服務水平的趨同化,與此相類似的服務理念已不能再給顧客帶來新意。相反,折扣店的快速發展正不斷蠶食著百貨商店的銷售市場,作為新業態,折扣店的發展減少了流通環節,導致價格下降,為穩定消費物價指數發揮了巨大作用。
(四)韓國商業流通產業的發展趨勢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韓國已經建成了全國性的信息網,從而為流通信息的暢通提供了保障。特別是以大型折扣店為首的便利店、互聯網銷售、家庭購物等新業態的成長,帶動了流通產業的全面發展。這種環境的變化使購物不再受場地的限制,可自由進行購物,同時,消費者可以便捷地獲得所購物品的信息如價格、品質等。今后韓國商業流通業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
第一,利用互聯網的電子商務交易空前活躍。互聯網銷售市場在很短時期內獲得了驚人的發展。2004年,互聯網購物中心達到3474個,月交易額規模是6483億韓元。2003年4月,韓國國內互聯網市場規模達到7萬億韓元。根據專家預測,到2010年將增加到19萬億韓元,年平均增長率比整個零售業還要高15.2%。1998年,韓國國內互聯網市場規模占整個零售流通市場的比重僅為0.03%,但2003年已經達到5%,2010 年可增加到8%。
第二,新型流通業態層不斷出現和發展壯大。2004年,在折扣店和小區超市業態之間出現了中型超市(SSM)。SSM在維持折扣店低廉價格的同時,以1,000平方米的營業面積實行地域密集性戰略。最近,又出現了互聯網上超級商場的新業態,與主要銷售工業產品的網上購物中心有所不同,它主要經營一次性商品(水果、蔬菜、畜產品、水產品)和加工食品、生活用品等。大型折扣店充分利用品牌效應和發達的配送系統向互聯網上超級商場進軍。現在無論是業態內還是業態之間,商業流通業的競爭日趨激烈。
第三,隨著百貨商店增長速度減緩,傳統市場及超市正在為生存而戰。
80年代后半期之前,在韓國流通領域三足鼎立的百貨商店、傳統市場和超市是商業流通產業中的主要銷售方式,90年代以后,隨著新的商業業態的出現,三者不得不逐漸為生存而戰。最近,大韓商工會議所選擇7大城市的700個家庭,分不同類別對流通業態進行消費者滿意度調查。結果得分最高的是折扣店,占63.7%,百貨商店占51.1%,傳統市場占35.8%。面對競爭,百貨商店業向折扣店市場進軍,為了取得良好的經營業績,在地域、商品差別上更是很下功夫,傳統市場和大規模超市在地域商圈內正在逐漸失去立足之地。最近,為了保護傳統市場,韓國政府對折扣店24小時營業進行限制,對中小零售商店的扶持政策也從限制大型零售業的競爭向提高中小零售店生產效率和強化服務的方向轉變。同時,中小型零售超市還采取行業協作的方式,通過實行統一采購、銷售、管理等來提高其生產效率。
二、韓國物流業發展現狀
(一)現狀
根據韓國交通研究院的統計:1990年----2001年的12年間,韓國物流費用以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率約7.2%,高于同期GDP年均5.9%的增長率。2002年韓國物流費用為87萬億韓元,比2001年增長7.7%,占GDP的12.72%,高于美國的10.1%和日本9.6%的水平。
2002年,韓國物流產業實現增加值為49萬億韓元,占物流費用的比重為56.3%,占GDP的7.16%。如果包括國際運輸費用,其增加值為52萬億韓元,占全部物流費用的48.8%。
企業物流費用的比重與銷售額相比,2004年為9.9%,比2001年減少1%以上,比1999年減少12.5%。但是,韓國企業物流費用比重與美國、日本相比仍屬偏高。各種物流費用占企業物流費用的比重是:運輸費占總物流費用的51.7%,比重最高;其它依次為庫存管理費33.2%,包裝費6.1%,裝卸費4.4%,流通加工費1.4%,物流信息費2.2%。
根據韓國統計廳的調查報告,以2002年為基準,在國內注冊的物流企業總數達到14。5萬家,大部分物流企業為小規模私有企業。1999年至2002年,平均每年新加入物流業的企業數達到2萬余家,其中具備法人資格的企業只占5%。
按行業分:貨物運輸行業有13萬家,物流設施運營行業有1千家,物流服務行業有1.2萬家,其中貨物運輸企業占整個物流企業的比重為90%以上,銷售額占全行業的85.3%。1999年-2002年,在貨物運輸業中,小型企業數和中型企業數年均增長21.3%和12.9%,大型企業數每年卻減少12.1%。2000年政策放寬后,隨著企業數的增加競爭越來越激烈出現了貨物運輸業領域中大型企業破產或并購,或分解成若干個中小企業的現象。物流設施運營領域中的企業數在減少,但小規模的中型企業數卻在不斷增加;物流服務業則呈現略微上升的趨勢。
(二)、韓國物流產業的結構特征
韓國物流產業的結構特征主要表現在:第一,大部分韓國的物流企業規模小,由此導致有組織聯合運營能力不強,阻礙了物流效率的提高,影響了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第二,以公路運輸為中心的物流體系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海運、空運業務在逐步增長,第三、與物流相關的主管部門有農林水產部、產業資源部、建設交通部、海洋水產部等。一些部門、行業功能重復無法形成高效率的物流行政管理體系。
(三)韓國物流產業的發展趨勢
目前,韓國物流業沒有正式分類,相關法令及許可制度按行業區分非常復雜,這已經制約了韓國物流業的發展。隨著物流業在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韓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府鼓勵、扶持物流業的發展,主要表先在第一、建設高標準的物流干線運輸網,實現陸、海、空全方位的發展。第二、在硬件與軟件水平上達到世界領先地位,實現物流技術現代化。第三,通過改善物流產業結構,強化國際競爭力。第四,創建安全與生活環境和諧型的物流環境。第五,構筑通向世界的國際物流網,加強東北亞地區的物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