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希拉克訪華期間,中法雙方簽下了14項貿易大單,合約金額達上百億美元。這本是對歐洲企業的一大“利好消息”,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歐洲媒體不僅對此反應冷淡,還另有一番解讀,把矛頭對準中國關于技術轉讓的要求。而在本月24日歐盟出臺對華貿易與投資文件前后,歐洲媒體一直渲染中國在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存在障礙,敦促歐盟向中國施加壓力。從近來歐洲媒體對華態度上不難看出,他們在面對中國競爭力提升時感到“非常緊張”。
歐洲人越來越缺乏自信
170架飛機,總價值達110億歐元,這對處于困境中的空客公司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而空客公司在中國合資成立飛機組裝廠,也將有助于空客公司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此外,法國阿爾斯通公司也從中國帶回了500輛火車機車的訂單。但是,這些企業表現出的憂慮遠大于驚喜。歐洲鐵路行業聯盟的總經理德雷文·尼文烏伊斯稱:“從容量角度來看,中國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市場,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問題始終在于技術轉讓。中國人很精明,善于談判。他們總是希望將技術轉讓包含在合同中。”而歐洲的供應商們猜測,“中國將很快在不需要西方國家幫助的情況下,獲得產品的核心技術,甚至可能會開始反過來攻占歐洲市場。”
“歐洲人的這種緊張心態,其實是缺乏自信的一種表現。”一位歐盟成員國駐布魯塞爾外交官2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他看來,中歐貿易問題的關鍵在于:歐盟自身競爭力這幾年雖未出現明顯下降,但相對中國競爭力不斷上升而言,還是在走下坡路的。差距越來越小,競爭領域重疊越來越大,沖突自然也越來越多。
歐洲的優勢在逐步喪失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產業轉移、貿易分工、全球競爭這些都是不得不接受的客觀現實。就紡織品、鞋帽貿易而言,一些具有“遠慮”的歐洲國家,如荷蘭、比利時及北歐諸國,未雨綢繆,早早開始產業結構調整,保持了產業優勢,面對來自中國和印度的競爭,他們就顯得相對比較從容。相比之下,一些南歐國家卻在這一問題上力主對中國征收反傾銷稅,希望以貿易保護主義來維持眼前利益。現在這一問題又延伸到了技術領域。事實上,歐洲目前在應用技術方面優勢不及日韓,在高端技術方面優勢又不及美國。相對于中國,歐洲的技術優勢雖有,但差距在縮小。歐盟國家自然緊張不已,一方面在與中國交往中戒心很重,另一方面不斷敦促中國開放歐盟具有更大優勢的金融、服務市場。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對貿易保護的做法也提出了批評:“我們不能躲在自己的壁壘后面,然后要求其他國家開放市場。”
其實,歐洲人今天所面臨的是對其舒適生活方式的直接挑戰。比利時一位華人企業家告訴記者,他去年隨比利時國王訪華時,曾陪比利時一位反對黨領導人訪問了
北京、
上海和
廣州。一開始,這位反對黨領導人一直揚著脖子,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看中國。等到一圈走下來,脖子不挺了,頭也低下來了,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人如此勤奮,如此精明,我們在許多方面根本競爭不過中國。”正是因為這種認識,這位領導人所在的比利時弗拉芒區,有許多企業家都積極前往中國發展業務,尋找商機,為的是能維持今后的生存與發展。
關鍵要擺正心態
不可否認,中國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還不夠,這也導致歐洲企業對中國比較擔憂。但正如一位比利時企業家26日在中比建交35周年研討會上所說,知識產權侵權現象不只發生在中國,在比利時經濟比較發達的西北地區也同樣存在。中國政府這些年的確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下了很大力氣,情況也正在不斷改善,一味地指責中國也不是務實的態度。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經濟系教授古斯塔夫·蓋拉茨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歐洲人應以一種現實的心態來看待中國。中國的確是個巨大的市場,但要想在這一市場上立足也是需要付出的。中國自身需要發展,就需要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不可能永遠滿足于生產低端產品,提出技術轉讓的要求也是合情合理的。那種認為西方企業和技術統領全球化時代的看法已經過時。面對現實,歐洲人需要的是擺正心態,努力調整自身經濟結構,增強“自身抵抗力”,而不是一味打壓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