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有資源低價外流是禍不是福
2006-11-10 18:2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青蒿、稀土等,這些是中國特有的資源,潛在經濟價值很高。中國本來可以借助對特有資源的控制而獲得足夠的回報,但是,低價競銷是近30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痼疾,導致我們過多地低價出口原料,還招來了許多反傾銷訴訟。
加工貿易占中國對外貿易“半壁江山”以上,其走勢對中國外貿規模、效益舉足輕重。11月1日,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環保總局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自11月22日起執行,理所當然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
中國這次調整加工貿易政策是為了促進產業結構和外貿商品結構升級優化,改善中國在國際貿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遏制某些西方廠商向中國轉移污染。從新發布的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來看,這項新政策具有四項主要目標:第一,履行動植物物種保護的責任,阻斷偷獵者和盜伐者出售套現的門路;第二,防止低價競銷和中國特有資源外流、利益流失,提高中國外貿效益;第三,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遺產,比如禁止出口紅木;第四,抑制高污染、高能耗產品加工制造業及其出口發展,保護環境,比如禁止出口有色金屬。其中,第二項主要目標尤為值得關注。
特有資源低價外流,是禍不是福。比如,青蒿、稀土等,這些是中國特有的資源,潛在經濟價值很高,青蒿素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稀土還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中國本來可以借助自己對這些資源的控制而獲得足夠的回報,但是,在出口主體多元化的背景下,低價競銷是近30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痼疾,導致我們過多地低價出口原料,深加工產品研發力度不足,原料不足,浪費了寶貴的資源,甚至可能存在戰略隱患,還招來了許多反傾銷訴訟。
青蒿素是從青蒿植物中提取的抗瘧疾藥,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認定我國自行開發并已出口多年的復方青蒿素成藥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抗瘧疾藥,向全世界推廣使用。自2004年始,復方青蒿素從原料到成品藥均出現嚴重供貨短缺,國際市場上青蒿原料價格從240美元/噸上漲到700美元/噸。我國是青蒿素的原產地,也是青蒿素原料藥最大生產國,但在國際利益分配格局中仍然沒有擺脫被動,利益的大頭仍然控制在跨國醫藥巨頭手中,中國仍然是一個原料供應商。由于不熟悉聯合國采購的規則,中國供應商很少能夠躋身其供應商系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方面要讓自己的產品進入國際采購網,大幅度減少中間環節的利潤,讓全世界的患者和我國農民、廠商得到實惠;另一方面,我們要控制原料,不能繼續為人作嫁衣。由于海外買方是壟斷格局,我們的青蒿出口商面對他們談判時地位很虛弱,很不公平。只有政府干預,才能矯正這種不對稱的狀態,避免用我們的資源去扶持我們的競爭對手。
在稀土方面,情況也類似。中國是稀土的故鄉,資源儲量、產量、銷售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產量占當今世界95%。然而,由于缺乏國際市場定價權,這種中國占有得天獨厚優勢的戰略資源卻是中國經濟界心頭的痛楚,其價格在國內外市場上大幅度下跌。2004年我國稀土產品出口量是1990年的9倍,平均價格卻下降了46.2%!
特有資源外流,我們卻只能在供應鏈的低端“享受”微薄的利潤,這樣的加工貿易不是健康的出口貿易。由于中國加工貿易商品集中在機電產品、紡織品、日用消費品等部門,此次新增禁止類商品在中國出口中所占比重不是很高,所以,不至于對整個中國加工貿易產生太大沖擊。但是,某些地區受到的沖擊可能較大,特別是一些中西部原料產地,這需要它們努力或與東部企業合作提升產品結構,發展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
短期的利益受損換來的將是未來長期的應得的豐厚利潤。對于中國的加工貿易乃至出口貿易來說,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特有資源低價外流是禍不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