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物流講座》之十三——新經濟環境中的物流
2006-10-8 14:2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對新經濟的一般理解
一般來講,所謂新經濟是相對于傳統經濟而言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傳統經濟的著眼點是產品數量的增加,市場需求的滿足,生產成本的節約。新經濟追求的是質量和服務,如提高生活質量、環境質量、安全質量和強調服務水平等。新經濟是人類知識和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后,人們的觀念更新,視野擴寬,目標放遠,要求升級的體現;也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后人類經濟社會出現的新局面、新趨勢。有人認為新經濟是“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服務經濟”“網絡經濟”和“經濟全球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經濟的特點。
具有代表性的新經濟形態,比如網絡經濟,主要表現在電子商務方面。電子商務包括網上交易、網上結算和網上信息交換等,但光有網上活動并不能實現電子商務的全過程,還必須有送貨的環節。這種新的交易形式與傳統的商店購物有很大區別,如果大多數人都以電子商務為交易和購物手段,批發商和商店就會大大減少,可能除了生產工廠、配送中心和組織經營者外,不再需要其他了。
其實,新經濟還遠不止這些。人類進入新經濟時代以后,信息全面進入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生產形式由盲目的數量擴大,轉變為按訂單生產,實現“零庫存”管理,這便可以節省大量的流動資金、消除盲目采購、盲目庫存、盲目運輸和盲目推銷。然后把重點工作放在配送環節上。而這一整個過程的支撐和依靠是現代信息技術。就是說,在傳統經濟時代,企業把重點放在設備更新、擴大產品數量和降低成本上。然而,花費大量投資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增加了產品數量,卻由于積壓在庫,資金不能預期回籠,使企業陷入困境。而新經濟時代企業則改變了傳統的做法,重視物流,充分運用信息手段,避免了浪費、節約了費用、加強了服務,真正實現了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二、新經濟環境的表現形態和主要特點
(1)新經濟具有明顯的全球經濟一體化色彩。冷戰結束后,國際政治經濟環境長期處于“和平與發展”狀態,增強綜合國力,抓緊經濟建設,大國之間保持正常貿易往來,強調平等與合作;跨國公司大力擴張經濟勢力,加強國際連鎖經營和供應鏈管理,創世界品牌,使經濟活動打破國界,消除貿易壁壘,自由貿易額大幅增長,國際貨物運輸量隨之上升;國際資本的流動,金融市場的全球化,致使本國經濟對外國的依賴性加大,獨立經濟能力下降,亞洲金融危機足以證明這一點;國際交流與經貿合作范圍拓展,限制放寬,國際性經濟活動頻繁,各國經濟貿易伙伴關系緊密;國際元首交往密切,文化藝術交流活躍,國際觀光旅游業興旺,世界大家庭氣氛濃厚。
(2)新經濟加速了人們的觀念轉換和知識更新。新經濟環境中的重要表現形態之一,就是人們觀念的轉換和知識的更新。我國在改革開放的累累碩果面前,人們越來越感到,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的國策是正確的,閉關鎖國、固步自封是錯誤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尊重科學,愛惜人才是正確的,不重視教育,不加強科研是錯誤的;抓好經濟建設,增強國家實力是正確的,搞階級斗爭和“內耗”是錯誤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競爭原理、價值規律是正確的,不轉變舊觀念,不更新知識就要落后,F在,電視機普及,偏遠農村也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農民實現科學種田,上網銷售,對出口的蔬菜、水果進行質量跟蹤管理,越來越多的人懂得了信息的價值。掌握了科學和現代化工具后,中國人的觀念和知識水平一下子與世界拉近了。
(3)信息科技在新經濟環境中扮演“主角”。我們所說的新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以信息技術為動力的信息經濟。信息經濟以現代信息技術,如互聯網、衛星數據傳送、遠程通訊等為代表,把區域經濟、民族經濟融合為世界一體化經濟,改變了傳統的以國家和地區為核心的經濟管理和經營模式,從而站在全球經濟的視角,建立國際化經營體系,創造全球性經濟效益。
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使人類的地球變小,把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距離縮短,消除了國界;它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保持聯系,隨時隨地的溝通;它沖破了種種人為屏障,把全人類的利益緊緊地連在一起;它使社會生活節奏變快,效率提高。以電子商務為例,由于有了計算機網絡,實現了網上購物、網上交易和網上支付,縮短了交易、訂貨、購買、保管、運輸時間,降低了生產成本和物流成本,節約了不必要的開支,阻塞了采購“黑洞”。目前,網上購物、網上咨詢等已逐漸成為時尚。日用品、家電、保健用品等可以由配送公司送貨上門,極大地方便了市民生活。
種種現實充分顯示出現代信息科技的巨大威力和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新經濟環境中信息科技扮演著重要角色。
(4)新經濟環境中的經濟模式帶有虛擬性。虛擬是與實際相對而言的,虛擬可以說是近似于實際,作為實際加以運作。比如債券、股票、銀行存款單、不動產抵押單證等,只是一張紙,不是鈔票,但它在證券所的顯示屏上和現金一樣具有同等價值。再比如電視電話會議。開會的人分散在世界或者全國各地,能看見圖像、聽到聲音,也可以對話,但是伸出你的手卻握不到對方的手。
在新經濟時代,供應鏈的組織者可以搞虛擬庫存、虛擬企業。該組織者自己雖然沒有倉庫,也沒有庫存,但是可以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和數據傳輸手段了解和掌握在哪里有倉庫,存有多少貨物。并且還可以根據需要在眾多倉庫中選擇價格最低、服務最佳、地理位置最好的倉庫作為自己的合作者。同時,供應鏈的組織者還可以在自己沒有運輸車隊的情況下,搞一個虛擬的運輸企業。因為它能夠通過現代信息手段了解掌握哪里有合適的運輸企業,擁有多大運輸能力,可以提供何種程度的運輸服務。而且一旦用戶需要,它就能在大批的運輸企業中篩選出最佳運輸企業,按照要求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務。還有的供應鏈組織者具有虛擬銀行的功能,它了解掌握大批銀行的貸款能力、信譽度等種種相關情況。一有需要就能從中選定一家或數家銀行參與整個供應鏈業務活動,而供應鏈組織者自己并不一定擁有銀行和資金實力。供應鏈的組織者也是整套經營運作的設計者、操作者,其運作的過程主要依靠信息手段,以虛擬形式完成全部作業。
虛擬經濟形式是利用現代信息科技和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對各個相關業務、相關企業進行優化組合,構筑一個最優的運營系統。它用信息代替實體,實現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無縫連接,從而做到避免多余生產、多余庫存、多余運輸、多余資金、多余勞動力的浪費,達到時間最短、費用最省、速度最快、服務最佳、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目的。
傳統經濟比較注重市場,市場經濟十分注重競爭,因而出現了全球性的供大于求。由于現代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產品的生產能力過剩普遍存在,自動化的機械設備只需一按動電鈕,連續生產一個月,就能滿足半年以上的市場需要。如果生產同一種產品的企業群都盲目地生產,讓設備滿負荷運轉的話,就會造成產品大量的過剩、庫存積壓。積壓就是資本的浪費,就意味經營循環的減速或停滯。產品積壓,不能立即進入消費領域的結果使市場商品過剩,經濟運行節奏變慢。
三、新經濟環境中物流是主要矛盾之一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全世界范圍的經濟緊縮,原因主要在于世界市場全面地供大于求。我國也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由短缺經濟變為過剩經濟,銷售取代生產上升為經濟的主要矛盾。那么,問題的癥結在哪里呢?讓我們來做進一步的探討。
(1)新經濟環境下,由于生產過剩,無序競爭,使全世界的產品均處于過剩和積壓狀態。新經濟時代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保持供求平衡,減少因產品大量積壓造成的資源、能源的浪費。而不是像傳統經濟時期那樣,只重視生產,只注重擴大產品數量。
(2)隨著商品的極大豐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多樣化、個性化消費增多。在科技如此進步,生產工具、手段如此先進的今天,在商品的生產制造方面滿足這種要求并不難在流通方面,商流問題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將來也不難解決,難就難在物流方面。因為在商流方面,電子商務會最終解決批發、零售問題,而貨物配送,不是能在計算機鍵盤上能解決的。要及時將貨物送至用戶手中,需要有發達的交通系統、健全的運輸配送體系和先進的物流管理手段。
(3)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環境是人們越來越注重的問題之一。要達到一定的生活水平,滿足人們越來越豐富的物質生活需要,又要求保持一個無空氣污染、無噪音公害的生活環境,則必須有一個現代化的物流配送體系。
此外,世界發達的國家,都有一個先進而強大的物流體系支撐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物流不現代化,經濟就不會持續健康發展。在21世紀里,物流已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熱點之一,努力解決好物流問題已成為各國政府的共識,重視物流、搞好物流已變成全世界經濟中不可忽略的組成部分。
思考題
1什么是新經濟,新經濟環境指何而言?
2新經濟環境中物流處于什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