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代行業將進一步實行對內開放
中國的國際貨運代理行業進入門檻很高,政府對自然人直接設立國際貨代一直沒有開放。加入WTO之后,中國各行各業都加大了對內開放的力度和廣度。2005年9月初,中國的進出口經營權全面放開,凡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人民幣的流通企業都可以申請進出口資格,政府實行核準制。(專家預測,緊接著政府主管部門就要對國際貨代采取一系列對內開放措施。現在,有關部門正在調研,論證允許自然人直接持股國際貨代企業的可行性和操作規程。據估計,一旦允許中國自然人持股國際貨代企業,將迅速引爆民營貨代市場。)
行業將發生裂變和整合面對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中國全面的開放,貨代和物流行業將按市場規則進行整合和裂變,加速向現代
物流企業的轉型。整合和裂變的方向有三個:首先,包裝上市。目前,中外運和中遠都有物流板塊的上市公司。還有一些國有大型物流公司,比如中鐵系統、中郵系統等正在整合物流資源,準備以物流為核心業務上市。其次,網絡化經營。中國的貨代和物流公司在網絡化方面比較薄弱。可以說,沒有一家貨代公司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代理網絡,只有少數公司在全國范圍建立網絡。隨著業務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需要,貨代公司必須在國內、國際建立健全的代理網絡,通過聯盟形式,快速實現網絡化經營。再次,專業化經營。“大而全、小而全”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的發展。貨代企業,尤其是中小型貨代,應該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業務,走專業化經營之路,強化自身在某個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整合和裂變之后,貨代和物流行業將出現一些上市公司、一批網絡化企業和眾多的專業化公司。
外資公司、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將逐步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國外的大公司,該進來的都已經進來了,比如,DHL、Fedex、Shenkers、Eagle、Bax、Nippon等。他們都是以中外合資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有的企業合作得非常默契,即使政策允許外資獨資了,他們也不會放棄中國的合作伙伴;有的合資企業可能要隨著政策開放對合作方式進行戰略性調整,轉變成獨資公司。屆時,中外合資企業、化的發展,企業之間分工逐步細化,原有企業內部的生產環節逐步向外發展,企業間的橫向聯系不斷加強,企業的發展依賴于與其相聯系的各個環節的鏈條。隨著服務貿易協議的實施,各類跨國企業和國際物流巨頭紛紛搶灘
深圳及珠三角地區。深圳及珠江三角洲要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必須將上游供應鏈進行深度整合,支撐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同時要深入研究供應鏈管理的理論與西方實踐成功的案例,使我國物流業在全球供應鏈發展中搶占先機,主動出擊,構筑以我國企業為核心的全球供應鏈。
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及建議。如前所述,美國是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條件下,推進供應鏈管理。全球經濟一體化推動我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推動著全球供應鏈一體化,學習和借鑒西方成功的經驗十分必要。
我們首先是學習供應鏈管理的理念。目前國內許多企業對物流的認識,還停留在企業物流是否外包的思考上。供應鏈管理的關鍵是協作,協作的關鍵是資源、信息共享。在國內不太規范的市場環境下,企業總覺得那些信息是自己的商業秘密,不愿共享,這是觀念上的制約。
其次,物流企業和生產企業如何構建和尋找供應鏈,并在供應鏈管理中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目前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1.以企業為核心的西方供應鏈管理理論在我國現有經濟環境中實踐的可行性研究;2.全球供應鏈一體化環境下,政府在物流業發展中作用的研究;3.全球供應鏈一體化環境下,物流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基礎設施布局研究;4.全球供應鏈一體化環境下,第三方物流公司(含陸路運輸、倉儲、搬運、港口、國際航運、貨運代理)的作用與地位研究;5.深圳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作用與地位的研究,6.深圳在整合國內物流資源構建物流供應鏈中的作用與地位的研究;7.“保稅區”物流政策的研究;8.全球供應鏈一體化環境下, 第四方物流公司的運作方式的研究;9.構建深圳物流信息共享平臺的問題研究;10.全球供應鏈一體化環境下,物流人才的培養問題研究;l1.全球供應鏈一體化環境下,物流營銷問題研究;l2.物流企業服務質量的評價方法的研究。
總之,物流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行業,現代物流是多種傳統產業高度融合的產物。深圳有眾多全國領先的物流企業和一批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建議政府搭建平臺,充分利用本地的人力資源,解決物流理論研究和物流實踐中的問題,為推動我國物流供應鏈管理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