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配”這個詞的出現應該就是近幾年的事兒,從字面上理解它很容易,那就是貨物在到達城市落地后,由到達城市的物流公司實施配送操作,即只完成最后一個“配送”的物流程序。
那么,“落地配”作為物流末端配送的一個環節是怎么被獨立出來又是怎么被廣大的電子商務公司推崇和普遍使用的呢?
落地配出現的緣由
要搞清楚這一個問題,還是先讓我們簡要的回憶一下物流與快遞的基本要素構成吧。
物流,一般是由倉儲、干支線運輸、配送這三個要素組成的。它的特征是以一條龍的服務和項目管理為競爭亮點的。
快遞,則是以網點、分撥批次、快速集散為三要素組成的。它的特征是以速度和標準化的操作為競爭亮點的。
電子商務的興起需要倉儲,需要干支線運輸,更需要最后 一公里的配送。然而,電子商務企業不管是C2C,還是B2C,當他們在銷售虛擬的商品時他們會發現對商品的品質,進銷存、退換貨的實體管控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倉儲外包,就等于商品銷售的虛與實脫了節,銷售業績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由于電子商務公司出于對實體商品銷售的要求,使他們都自建了倉儲。有了倉儲自然也就有了商品貨物的分撥。貨物在庫房里存放十天就是倉儲,存放3天就是分撥。電子商務公司的庫房基本上是集合了倉儲和分撥兩項功能的。由于電子商務企業的倉儲本身就具備了集貨功能,所以通過采購社會干線運輸資源,以低廉的成本運往到達地,在到達地尋找配送公司就可以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了。
由于眾多電子商務公司需求的同一化,很快就促使了”落地配”業務和市場的形成。“落地配”這個新物種隨著電子商務的催生而逐漸繁榮起來。
落地配的特征
“ 落地配”是由落地分撥、同城和地縣轉運、入宅服務三大要素組成的。它主要是以如開箱驗貨、半收半退、夜間送貨、試穿試用、送二選一、代收貨款、退貨換貨等這些核心的入宅服務為競爭亮點的。
由于“落地配”有很鮮明的特征和它的競爭亮點,所以我們可以將它視為一個區別于快遞與物流的獨立的新模式、新物種。
現在不難看出,這項業務形成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根據自身的成本和服務要求,把物流與快遞的基本要素進行了肢解,選擇了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部分,然后把自己能做的部分做到極致,把自己不能做的部分交給市場——如干線運輸和最后一公里配送。
電子商務企業沒有屈從于傳統物流與快遞的模式,而是按照自己的需求軌跡和業務要求,改變了傳統物流與快遞模式,肢解——選擇——組合,才形成了落地配這一新的物種。
適者生存,擇優汰劣,誰都不能抗拒這一客觀規律。“落地配”在滿足了電子商務對成本、服務和客戶體驗的需求同時,讓物流與快遞在不知不覺中被改造。由于絕大多數傳統物流快遞公司難以適應電子商務公司的改造,電子商務公司只好摟起袖子自己干起了物流。
誰能干過誰
電子商務公司做物流,有看好的,也有不看好的。
前者認為:電子商務公司一是有貨,二是有錢,只要把物流平臺向社會開放,就一定比現有的物流快遞公司做得好。
后者認為:電子商務公司做物流一是成本高,二是網絡覆蓋面小,如果他開放物流平臺,其它電子商務公司未必能把貨交給同是電子商務公司的競爭對手。
我個人認為:在現階段,電商企業自建物流是有存在的合理性的。
一是倉儲是電子商務公司的命脈,達到一定貨量的企業是不可能將倉儲外包的;二是已經自建配送隊伍的電商企業,由于在中心城區貨量集中,配送也是不可能外包的。
但是,還沒有自建配送隊伍的公司,由于近三年落地配公司在全國各地風起云涌,他們出于對成本和管理的考慮,首先,會選擇將配送外包給落地配公司,不會輕易建立起自己的配送隊伍。因為,做一個輕資產的公司才是投資者對互聯網企業的希冀。所以,電商自建物流是有階段性和局限性的。
當我們分析判斷一件事物的走向時,一定要看他形成的歷史。
中國的電子商務公司為什么要自建物流,而國外的電子商務公司為什么都是外包物流,其原因很簡單:中國在1999年就誕生了電子商務,而中國的快遞在2006年才逐步合法化。而國外的快遞企業興起卻早于電子商務近30年。所以中國的電商企業做物流是迫于無奈,但這種無奈在三五年內肯定會消失。因為,服務于電子商務的專業物流配送公司,如雨后春筍正在蓬勃興起,他們必將為推動電子商務發展,促使更多的電商企業放棄自建物流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