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瑞連
近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與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的一段“爭辯”被媒體熱傳。
在關于“外賣要不要進入寫字樓”話題上,潘石屹表示:往寫字樓送餐,辦公氣氛會受很大的影響。隨后張旭豪回應:如果哪棟大樓不讓外賣進,可能大家都不愿意租這棟大樓了。



在這組談話中,顯然,二者分別從傳統經濟與共享經濟的不同立場來看問題。以外賣為主的共享經濟,雖然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大量的配送員侵入辦公領域、住宅領域,也給傳統經濟模式帶來了沖擊,向城市物業管理制度發起了挑戰。
那么,外賣能否進入寫字樓?辦公樓抵擋得了外賣,能否抵擋逐漸盯上辦公室人群的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同城專人直送等本地服務大軍呢?
外賣大潮未息,同城生活服務大軍崛起“外賣應不應該進入辦公樓”,這個問題自外賣興起一直存在。外賣自2011年開始,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長。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在線餐飲外賣用戶規模達到2.56億人,2017年在線餐飲外賣用戶規模預計將達到3.01億人,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2045.6億元。
在此過程中,辦公室白領人群表現的非常活躍。在去年9月份DCCI發布的《中國網絡外賣服務白領市場價值研究報告》顯示,白領用戶在消費頻次上,三大外賣平臺平均以每周2~4次為主,百度外賣平均每周10次以上的人群占比為35.9%。
數據顯示,無論是消費頻次還是消費單價,都呈現上漲的趨勢。在消費需求上,報告指出70.2%的白領認為網絡外賣可以實現多品類配送,已經有接近90%的白領用戶將外賣平臺作為全品類消費平臺。
白領人群線上消費能力逐漸增強,呈現向全品類消費升級的趨勢。除了三大平臺餐飲以及非餐配送,以同城配送為主的本地生活服務正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不少“玩家”早已將目標轉向辦公室消費場景,比如,果小美、猩便利等以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為主在辦公樓的大量鋪設;以商務件等長尾需求為主的同城速遞平臺,如閃送、UU跑腿、人人快送、達達等專人直送模式也正在角逐,同城生活服務正以各種各樣形式侵入辦公室寫字樓。
由高頻次配送引發的城市管理沖突和矛盾
事實上,外賣配送跟
快遞一樣,其本質是促進人們高效的生活。但為何外賣配送的接受度卻沒有快遞高?其實,讓人詬病的不是外賣本身,而是突如其來的大量的配送沖擊以及眾包物流人員的管控,讓傳統模式難以一時間適用,導致出現很多問題。
停車問題。集中在中午和晚上送餐高峰,也是辦公區域人流量大,車輛擁堵的高峰時段,不少辦公區域位于城市交通便捷的黃金地段或者商業區,每到高峰期,大量的配送員電動車集中在寫字樓門口,亂停亂放造成人流、車流的擁堵,勢必增加物業的管理成本。
門衛管理問題。外賣配送更多的場景出現在小區,因此,給小區門衛的管理也帶來一系列的難題。自今年以來,外賣配送員與小區門衛的沖突不斷爆出,用餐高峰期頻繁的電動車進出,給原來規范的小區監管制度帶來挑戰,諸如小區登記制度、停車檢查等都不再適用。
安全問題。外賣帶來的安全問題,也是城市管理者遇到的難題之一,這也是與快遞員不同之處,快遞憑借長期穩定的區域分配,很快混個臉熟,跟辦公室人群打成一片,而外賣則不現實。以眾包為主的外賣配送員往往流動性大,入職門檻低,社會生活層次水平不同,因此在安全問題上還難以管控。
餐品塑料回收問題。外賣進入小區和辦公區域,就會造成大量的餐盒塑料垃圾問題,增加了小區和寫字樓的清潔工作,也帶來環境問題。
難抵同城生活服務大潮,新舊事物如何相融?
隨著消費的升級,以外賣為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務滲入人們的方方面面,已經成為難以抵擋的趨勢。從整體發展來看,共享經濟是社會的進步,簡單的以“一紙禁令”抵抗,已不是明智的選擇,擁抱迎合新潮已是趨勢,那么如何融合呢?
技術創新:通過技術創新手段,解決難題。為了解決門衛管理問題,此前,美團外賣已上線“小區守衛”小程序,物業人員可通過此款小程序,對外賣騎手進行身份核實、軌跡追蹤和出入管理,據了解,美團的“小區守衛”已經覆蓋
北京、
廣州等城市的小區,未來還將進入商場、超市等。為了解決擁堵問題,餓了么也提出無人機送餐,機器人辦公區域送餐等,張旭豪表示,有望3年內實現無人機配送。餓了么近日發布的首款外賣機器人,目前已經在
上海一些寫字樓測試,主要用于樓內的末端配送,解決樓層問題。
制度創新:通過制度創新,解除困擾。對于傳統城市管理者來說,應主動擁抱變化,創造更好的環境促進融合,如,寫字樓增加電梯等。在物業管理方面,企業設計的制度、流程都圍繞共享經濟考量,以達到互相融合。
張旭豪曾在餓了么“未來物流戰略”中表示,未來公司的愿景將是“Everything30分鐘”,全品類的同城服務已是趨勢,同城服務大軍已經到來,寫字樓抵擋得了外賣大潮,但難抵同城消費的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