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供應鏈論文

中美貿易戰若打響 供應鏈將受到重創

2018-1-25 9:10:47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物流天下 關注度:
摘要:1月18日,美國著名金融分析網站零對沖發表分析稱:如果中美貿易戰真的打響,對世界的影響將遠超曾經的日美之爭,而中國將在這場貿易戰中獲勝,美國經濟將遭受持久損害。... ...
□ 雙刀

1月18日,美國著名金融分析網站零對沖發表分析稱:如果中美貿易戰真的打響,對世界的影響將遠超曾經的日美之爭,而中國將在這場貿易戰中獲勝,美國經濟將遭受持久損害。

以下為全文翻譯:
上周的報道指出,2017年12月美國對中國和墨西哥的非石油貿易逆差規模擴大至12個月來的最高水平,這對反復承諾將通過提高貿易壁壘保護美國貿易行業的特朗普政府來說,著實尷尬。
然而,美元走弱導致赤字增長,或將迫使特朗普政府加緊推進貿易議程。
正如《華爾街日報》所指出的,美國白宮正在準備推出關稅政策和設置貿易配額,以應對來自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威脅。這種對抗可能會對全球自由貿易體系造成潛在的破壞,甚至可能導致國際貿易組織(WTO)瓦解。
此前,特朗普政府認為,世界貿易組織不應該允許中國加入。
根據《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安德魯·布朗(AndrewBrowne)指出,美國上次卷入貿易戰的時候,美國總統是羅納德·里根(RonaldReagan),而它的對手是美國的親密盟友:日本。
當時,日本的經濟規模遠遠小于美國。如今,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超過美國。美中貿易戰爭或將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雖然貿易戰并不是必然,但一旦真正發生,這場貿易戰的規模就遠超過上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汽車和電視行業中的貿易戰規模。
這一次,中美實力勢均力敵:無論是經濟規模、工業實力,還是全球戰略雄心等方面,美國還從未與中國這樣的對手發生貿易沖突。因此,中美貿易戰中,雙方都有自己的優勢地位。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全球市場對全面爆發中美貿易戰毫無準備。本月早些時候,歐亞集團(EurasiaGroup)將“保護主義”列為2018年最大的地緣政治風險之一。歐亞集團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工業化經濟體中間接補貼和救助等支持貿易的措施非常受歡迎。
兩國政府不僅試圖保護各國農業、金屬、化工和機械等傳統行業的相對優勢地位,以避免就業流失和對國內經濟利益受損,同時還對數字經濟和創新性密集型產業進行干預,以保護越來越重要的知識產權。
與傳統的增加進口關稅和設置貿易配額等貿易保護措施不同,救助、補貼和購買國產產品成為了支持國內企業和國內行業的新型貿易保護措施。這些措施并不代表兩國不會遵守世貿組織承諾,它們更多地提現了現有的全球貿易規則的不足和漏洞!度A爾街日報》對此表示同意。一旦美中貿易戰爆發,其對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多對貿易戰雙方的影響力。美國友邦和亞洲供應鏈盟友將最先遭受損害。
在很大程度上,中國仍是日本和韓國高科技零部件的終端組裝工廠。因此,全球供應鏈不斷受擾將給各行業企業造成巨大的不利影響。
特朗普曾對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持續增長表示失望,并明確表示,這種局面不能繼續存在。
通用汽車和波音等美國制造業巨頭或將停止支持特朗普政府及其議程。這兩家公司一致認為中國是其重要的業務增長市場,比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市場更加開放。如果美國發起貿易戰,中國政府將靈活實施相應的應對計劃。
例如,中國政府或將放棄波音飛機,轉而支持歐洲空客,并將選擇從巴西進口大豆。
許多美國貿易專家直言不諱地表示,中國將在這場貿易戰中獲勝,而美國經濟將遭受持久損害。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Lardy)認為中國會贏,因為中國的抗壓能力更強,且美國受影響企業將會表達強烈抗議。
他認為,特朗普總統維持新型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政治成本將遠遠高于對中國開展貿易戰的成本。
美國企業研究所貿易專家德萊克·希瑟斯(DerekScissors)認為,美國的主要優勢在于,中國在金融健康方面更依賴于貿易。
西瑟斯表示:“因為靈活性更高,因此規模較小的短期貿易沖突更有利于中國。一旦貿易沖突升級,中國面臨的情況就會越糟,因為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差距還是非常大!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為創造就業機會和緩解貿易戰緊張局勢不得不低頭,同意自愿出口限制和將大部分汽車制造基地轉移到美國。但中國不會陷入這樣的被動局面。
然而,中國還有其他優勢:有關中國放棄美國國債的傳言——中國官方雖然否認了這些報道,但這些消息依然能擾亂市場——表明中國央行可能利用其資產負債表作為對美國的杠桿。
隨著歐洲各國央行紛紛看好人民幣,且美元作為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份額正在逐漸減少,因此美國將越來越容易受到利率上升的影響。
(來源:鳳凰國際iMarkets)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