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楊云飛
“簡單來講,對于
物流企業而言,可以通過供應鏈改變傳統金融機構的信用評價方法。在傳統的主體資產信用基礎上,增加交易信用和監管信用,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上海大學現代物流研究中心教授、常務副主任儲雪儉對本報
記者說。


眾所周知,傳統意義上的金融市場由銀行主導,而目前,不僅專業金融科技公司,供應鏈及物流企業也不斷發力供應鏈金融。他們多數憑借自建平臺的數據基礎和軟件,強勢進入供應鏈金融市場。
身份轉變,從 “受益者”到 “從業者”
物流行業亟須金融助力融資難一直是制約中小物流企業快速發展的一大瓶頸,如運輸服務鏈上大多是小微的物流運輸企業先行墊付了油費、路橋費等費用,業務完成后才能收到下游企業支付的運費。
這些小微“物流企業”的特點是“資產少”“業務總量小”“信用弱”,只有融資,才能助其快速做強做大。但是,這條鏈上“小微物流企業”的資信讓銀行不放心,缺少資產擔保,沒有可信賴業務證據,也就是說一般沒有辦法直接從銀行貸到款。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物流金融專業委員會估算,物流業僅運費墊資一項,每年就存在約6000億元的融資需求,但這約6000億元的融資需求中只有不到5%是通過銀行貸款方式獲得的。
可以看出,物流行業亟須借助金融行業的力量進行整合,才能實現結構性調整,煥發新活力。
平臺巨頭率先發現機遇“供應鏈的核心實質是商流、物流、資金流的整合。沒有資金流,也就是金融,整個供應鏈的流動性會變差。只有資金流做好,供應鏈周轉效率才會變好。”獅橋融資租賃副總裁司楠楠表示,金融的本質是資源配置能力,是指揮棒,合理的資金配置會讓各個環節有序加強。
因此,這一市場機遇被一些商業巨頭或者供應鏈企業所看到,隨后他們推出很多如“汽車貸”和“車船融資租賃”等,服務于物流企業。而以
阿里小貸和京東金融為代表的電商巨頭,也分別依托大數據分析,向體系內的小供應商等相關企業提供存貨抵押貸款服務。
但總體來說,這仍不能滿足龐大物流市場的融資需求。
跨界金融,目的是 “共贏”
這些年來,運輸企業、倉儲企業、貿易企業都在轉型做供應鏈管理,企業跨界經營一定是要做一些跟傳統不一樣的東西,就是我們要“創新”,在跨界的領域中創新就是要形成“共贏”的局面。
對此,儲雪儉的觀點是,物流業務發展的推動力是“貿易”或者稱之為“商流”,這樣的貿易包括生產型貿易和市場型貿易,它們推動了我們物流業務的發展。因為有了貿易貨物才會有流動,物流業務的發展又帶動了“資金結算、融資”等金融業務。可以說,物流業務發展核心的力量是“金融”。
比如,全國企業的應收賬款有30萬億元,銀行僅僅關注了大企業的3.7萬億元,大量長尾巴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銀行卻視而不見,因為小微物流企業的融資金額小、需求急、頻率高,相對而言融資的成本就會高而融資的效率卻低下。
但是,如果把這些小物流企業的碎片融資需求集約起來,市場是大的不得了。從目前物流企業從事供應鏈金融業務來看,主要的模式由質押融資、保理、代采購代購、出口退稅等,在這些業務中,物流公司主要充當“保管”作用,幫助委托方看好和運輸相關的標的資產。
難點重重,消除信任 “鴻溝”是前提
主要任務是搭建一座 “銀企橋”
不可否認,銀行和中小微物流運輸企業之間之所以存在“隔閡”,正是因為他們二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
那大型物流企業如果要做供應鏈金融,想必消除這一“鴻溝”就是其主要任務了。大家知道,物流公司在供應金融中的核心作用,就是幫助金融機構控制物權。前提就是取得金融機構信任。“我認為運力融資其本質上還是信用融資,在融資企業‘主體信用’不夠的時候,可以判斷其‘交易信用’,只要判斷出其業務是真實的、連續的,違約成本高,就可以對這類小微物流運輸企業進行放貸。”儲雪儉強調說。
需要銀行對小微物流運輸企業有充分的了解,小微物流運輸企業要把物流業務的信息流程透明化,很重要的做法就是要搭建一座“銀企橋”,把物流運輸市場跟金融機構連接起來,把物流運輸企業的業務信息跟銀行所需的資信信息進行聯通,消除信息不對稱。
做供應鏈金融還得“實力”說了算
說起來簡單,但物流企業從事供應鏈金融真的如此簡單嗎?
“當然不是,沒有實力和信用的物流公司很難做好供應鏈金融。”
深圳市禾嘉科技有限公司CEO姜慶對記者說,通常上市公司和國企的物流公司具備這樣的優勢,容易獲得金融機構的授信,而普通物流公司難取得金融機構的信任,除非自己有足夠的資金來做擔保,金融機構才能幫其配資,否則,依然難以打入供應鏈金融市場。
當然,如果物流企業自己自有資金實力雄厚,不需要銀行配資那就另當別論了。總體來說,“財力”是主導業務。“像順豐、德邦推出的供應鏈金融,多數業務就質押融資,客戶把貨放在他們倉庫里,100萬貨值給他60萬的貸款,同時貨主方要發貨,必須用他們的物流,所以很多小物流公司干不了。”姜慶舉例說。據了解,目前順豐的供應鏈金融主要通過三個產品來實現,即倉儲融資、順豐保理、訂單融資。
另外,姜慶介紹像順豐、德邦、日日順這樣的網絡型物流公司做供應鏈金融,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客戶優勢,網店多接觸客戶多,發展就更容易。
控得住 “風險”,才是硬道理
風控是供應鏈金融大戲不變的“主角”
抗風險能力是檢驗企業供應鏈金融成敗的最關鍵點。
對此,儲雪儉認為,供應鏈金融也好、物流金融也好,核心是信用,包括從主體信用到交易信用再到監管信用。這里面交易信用反映的物流運輸貿易的真實性,運輸業務的高違約成本是小微物流企業資信非常重要的判斷依據。”
而物流企業做供應鏈金融風險的關鍵要素主要有四大方面:
首先,運輸貿易的真假性,是“真運”還是“假運”。其次,數據資產的價值化,要看融資方運輸歷史數據的連續性和趨勢性,是否有收到款、是否是盈利。第三,融資償還的自償性,他一定是用這筆業務里面賺的錢還你的這筆業務貸款。第四,管理的專業性,即運力供應鏈金融要“可視”“可追”“可控”。“整個運輸鏈我們要看到,運輸鏈上的單證是可追溯的,所有的過程軌跡能夠追得到,現在用的物聯網技術手段都已經非常的成熟,關鍵是追得上,還有所產生的風險必須要可控。”儲雪儉表示。
齊聚
遵義,共話物流行業供應鏈金融之路
可以看出,物流行業無論是供應鏈金融的受益方,還是從業方,但“金融屬性”將是物流行業不可逆的發展趨勢。
為了護航物流企業金融之路,為探討供應鏈金融如何成為物流企業競爭的利器,在Fintech沖擊下,物流與供應鏈金融又如何轉型?
9月27~28日,全國物流行業、金融機構、行業專家等相關主體單位、業界名流將齊聚遵義,在“2017中國(遵義)國際物流博覽會暨全球采購大會”上共議物流行業供應鏈金融之路!會上,各方將會碰撞出怎樣的思想火花,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