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寶紅


經常有人說,我手下有幾十號人,每年采購上百億元,公司花的每一分錢都要經過我們采購部門,你還說我們是“小采購”?
其實“大采購”與“小采購”的區別不在于花了多少錢,而是采購在做什么事、增加什么價值。
“小采購”沉溺于事務層面的訂單管理,詢價、下單、跟單、催貨、驗收、付款,主要圍繞訂單轉。而“大采購”側重戰略層面的關系管理,對內理順與客戶部門的關系、通過理順需求來管理供給;對外選擇、管理合適的供應商,通過確保供應商的總體績效而解決訂單層的問題。
此外,“小采購”是內向的,局限在采購部門,以被動執行為主,是部門指標下的價格導向。而“大采購”是外向的,介入跨部門業務,積極影響需求計劃,是公司目標下的總成本導向。
由此不難看出,“小采購”和“大采購”在做不同層面的事,對公司的價值自然不同。
那么,如何從“小采購”過渡到“大采購”?
第一,人才先行。你沒法靠“小采購”的人做“大采購”的事,因為他們達不到那水平。十幾年前,筆者剛從MBA畢業時,被硅谷的一個高科技公司招聘。當時該公司正處于從“小采購”向“大采購”的過渡階段。采購部門老總經常說,公司花兩倍的成本招你們這幫MBA來,就是要你們做更高層次的事。這位老總還全面培訓員工,凡是采購經理和采購員都得通過供應管理協會的認證。現在,這個公司成為了采購和供應鏈管理上的佼佼者。
第二,增加技術力量。采購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夠有效幫助和管理設計部門。采購看上去是個文科行業,其實技術性很強,如果采購沒有自己的技術力量,就只能依靠設計部門,那么,就自然淪為設計部門的小跟班,不可能跟設計部門平等對話。上面說到的這個硅谷公司,十年間采購工程師的人數翻了三倍多,擁有足夠的技術力量,一方面能擺平供應商有關的技術問題,減輕設計部門的負擔;另一方面也能制衡設計,確保設計優化。可以說,技術力量對內是管理內部客戶、對外是管理供應商的關鍵。
第三,采用信息技術,把采購人員從瑣碎的交易業務中解放出來。硅谷有一家高科技公司,十多年前還在用傳真給供應商發訂單,訂單的確認、交期、支付都是人工操作,一幫采購員整天疲于奔命,訂單處理都做不完,哪有精力來管理內部客戶、提高供應商整體績效?但是,自從該公司建立網上供應商平臺以來,訂單操作都自動化了,采購員有更多的精力處理供應商層面的事,采購績效大幅提升。
(作者系西斯國際執行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