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州市郵政管理局統計顯示,臺州市快遞行業依然處于快速增長的通道。
但是從行業細分數據來看卻是有漲有跌,其中同城快遞的增速已經遭遇從1月份以來的增速“七連跌”。
同城快遞旨在“解決配送最后一公里”,是近兩年來互聯網創業的藍海。
當前,同城配送已經不是傳統快遞“一家獨大”了,美團、餓了么、京東、滴滴以及本土同城配送平臺對同城配送市場的“瓜分”,都讓傳統快遞面對這塊蛋糕有點“有心無力”。
同城快遞“遇冷”?
昨天,記者從臺州市郵政管理局了解到, 今年1-7月,全市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8775.3萬件,同比增長17.4%。也就是說,今年前7月全市人均快遞量將近48件。
同城快遞和異地業務呈現一降一升的局面。全市快遞服務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8.4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同城業務量累計完成3564.8萬件,同比降低16.0%;異地業務量累計完成25137.8萬件,同比增長24.4%。
同城占總業務量的占比也在“萎縮”。同城、異地、國際/港澳臺快遞業務量分別占全部快遞業務量的12.4%、87.4%和0.3%。
記者采訪了
申通、
中通、
圓通椒江的配送點,大多數快遞小哥告訴記者,和異地配送的訂單相比,同城快遞的訂單增速確實進入了“停滯期”。
傳統快遞:同城配送和“江浙滬”沒有太大區別
同城快遞并非是傳統快遞的“專長”,傳統快遞也沒有對同城快遞有足夠的“重視”。
臺州市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處工作人員董林告訴記者,之前一些快遞公司把同城快遞的業務直接歸到了“江浙滬”的范疇內,直到近年來,才將這塊業務的統計單獨分離出來。
對于傳統快遞來說,在實際配送中同城快遞和“江浙滬”配送差別也不大。
圓通快遞椒江分公司總經理何宗斌告訴記者,當前傳統快遞在對待同城快遞時,很難實現“點對點”的配送,中間還是要“幾經轉手”。
即使是椒江送往路橋的快遞,也要先由椒江的快遞員送往椒江中轉站,再統一送往路橋中轉站,再由路橋的快遞收發點進行派送。
在時間上,同城快遞就和“江浙滬”一樣,很難做到當天收件,當天送達。
何宗斌表示,“點對點”并非不能實現,只不過配送費成本很高,如果量不多,人力成本也不劃算。
不過,快遞公司在同城配送依然有自己的優勢。“傳統快遞公司‘下沉’渠道做得比較好,比如像圓通實現了椒江區全覆蓋,對于農村、鄉鎮來說,不管是同城還是異地,都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何宗斌說。
此外,同城快遞增速下降也受到行業從爆發式增長進入平穩增長期的影響。董林表示,當前快遞行業的總體增速正在逐步放緩,基本上穩定在20%-30%左右。
而椒江申通快遞分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期的增速下降,還有一方面可能和6、7、8三個月是傳統的快遞淡季有關。
不是不需要,而是市場被新興業態“瓜分”了
傳統快遞在同城配送的式微,并不代表同城配送“不需要”,相反,當前同城配送正風生水起。
這一兩年,京東、美團、餓了么紛紛推出眾包模式,滴滴則推出了讓私家車、出租車幫忙帶貨的模式,就連臺州本地也冒出了捎貨、人人跑等同城配送平臺。
捎貨運營總監徐軍告訴記者,在互聯網下興起的新型同城配送最大的優勢就是實現了“點對點”配送。目前平臺每天都有700-1000多單的同城配送訂單,在節假日還會出現“小高峰”。
“‘點對點’配送的優勢在于,下單后就可以直接配送,及時送達。另外因為中間沒有轉手、拋撒,也保障了快遞的安全性。”徐軍說。
這種配送方式憑借和傳統快遞的區別,在中高端產品的配送市場發揮了巨大的優勢。昨天是七夕節,這些新型的互聯網模式同城配送方式在蛋糕、鮮花配送上的訂單呈現了爆發式增長。
成本依然是難以避免的問題,不過好在“順風車”、“人人送”的眾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不過,目前這種模式對于農村偏遠地區的覆蓋面和接受度并不算高,還是依賴傳統快遞為主。
“此外,隨著O2O的深入發展,比如像京東等電商平臺已經基本實現了線上下單,由線下服務點進行配送,不需要再通過快遞等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瓜分了同城配送的市場。”徐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