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相逢,雷軍與董明珠這對冤家的故事從未停歇。雙方在產品方面屢屢展開“正面對抗”,這次是繼董小姐殺入手機市場后,雷軍要二度進攻空調市場的戲碼。
8月2日智米官方發布微博稱:智米2017新品發布會,用心品,冷暖生活。8月10日,健壹景園見。對此,外界紛紛猜測,小米8月10日將發布的新品是小米空調,而此次小米選擇的合作方則是長虹。
如眾所料,8月10日,小米一款名為“智米全變頻空調”的產品正式發布,其制造商為
北京智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商為四川長虹空調有限公司。
眼看,雷布斯和董小姐的十億賭約還有一年的時間,如此看來,到底誰輸誰贏目前還真不好說。有錢人的游戲讓吃瓜群眾們幾度“蒙圈”,那就看看他們布局這些新領域背后的供應鏈是如何做的吧!試水期與美的合作被說成“小偷集團”
小米+美的,被董明珠說成“小偷集團”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曾在2015年就和美的合作發布過一款名為i青春智能空調,雖然反響平平,但小米進軍空調市場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當時,美的集團正式發布公告,確認與小米達成戰略合作。
至于,小米何為選擇與美的合作?
放眼望去,國內家電企業實力最強的前三甲就是格力、美的、海爾,除了美的,其他兩家與小米都或多或少“不合拍”。與格力自不用所說,“冤家路窄半句多”,合作幾率為零。而海爾方面,其深耕智慧家庭多年,自身在“U+平臺”做得有聲有色,自不需要與小米合作。
但當時,就二者的合作,董明珠則直言不諱地稱:“兩個騙子在一起,是小偷集團。”
小米看中美的物流體系和專賣店體系
表面看,小米與美的合作只是為自己找到穩定的代工者,就像它的手機制造依靠英華達,平板制造依靠富士康,未來小米進軍更多硬件都可以借助美的制造。
但另據知情人透露,雙方除資本層面的深度合作外,還在智能家居及其生態鏈、移動互聯網方面進行多種模式的戰略合作,包括雙方在智能家居、電商、物流和戰略投資等領域的對接。
更直白點來講,以白電、小家電產品為主的美的,其缺少的是手機和彩電兩個產品,這方面小米則正好可以與之互補;美的深耕線下渠道多年,物流體系和專賣店體系可以提供給小米使用,而小米的用戶經濟,粉絲營銷也可以讓美的深度學習借鑒。
但目前來看,小米聯合美的之舉,二者未擦出人們預期的火花,合作款空調的銷量也并不理想。強攻期
與長虹合作能否撼動格力?
看重長虹的制造方面的實力
如今,小米二次強攻空調市場,毫無懸念,選擇的合作對象仍不可能是格力。畢竟十億豪賭在前,與競爭對手合作還是要遵循“謹慎原則”啊!那么,這次小米選擇聯手長虹進一步向格力宣戰,能否撼動董明珠空調“霸主”地位呢?
對于,選擇長虹的原因,大家紛紛認為小米是看中了長虹在空調技術和生產制造方面的雄厚實力。據悉,長虹在收購美菱后,擁有兩千多人的技術研發團隊,有諸多專利技術,比如0.1度精微感技術、靜音風道技術等。小米空調找長虹來代工,至少能保證技術是領先的,品質也有保障。
強大信息化建設助力空調供應鏈
據了解,長虹公司的信息化實踐始于2000年,其信息化系統覆蓋研發、采購、倉儲、生產、物流、運營管理、銷售全過程,目前已形成了IT總體規劃、應用系統集成、自主知識產權軟件產品開發、IT運維服務等四大核心技術能力。
而作為互聯網公司的小米,其信息化建設自不用多說,去年,更是與華為進一步達成信息化建設戰略合作。華為高性能敏捷交換機為其構建了一張暢通無阻塞的交換網絡,為小米的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奠定了穩固的基石。
基于二者高效信息化網絡,不難看出此次與長虹合作,更加符合小米的互聯網“氣質”!
二者在供應鏈金融領域旗鼓相當
首先,長虹在供應鏈金融領域表現十分突出,2014年10月14日,由四川長虹和
香港長虹共同出資組建的遠信融資租賃有限公司,開始基于上下游供應商和銷售商,將資金結算、零售金融等服務納入銀企合作范圍,并且發揮供應鏈優勢,打造國內首例銀企互聯系統的“長虹模式”。對此,長虹財務共享中心張毅透露,下一步長虹將開始向供應鏈金融服務領域進軍。
巧合的是,2016年12月27日,小米宣布小米參股的互聯網銀行——四川新網銀行來了,其定位于服務80%的小微企業,做成一家普惠的金融企業。
如此看來,二者在今后的空調合作領域或可達成進一步合作,助力“智米全直流變頻空調”更好發展。希望雷為米粉帶來“年輕人的第一臺空調”,有望在性價比方面,對格力造成沖擊。
“后院放火”
董小姐不如守住主業
與上一次不同,此次董小姐并未針對雷軍再次進攻空調市場發聲,有媒體認為,可能是董明珠自知自身的“網紅”體制,怕自己說多了反而為對方造了勢。
但記者猜想,面對對手一次次的進攻,此時的董小姐內心并不平靜吧!
“后院放火”方式并不適合格力
你搶我的空調市場,那我就給你后院“扔一把火”,但從格力手機在市場的反應來看,董明珠當年確實有點自信過頭了。
據市場情況分析來看,第一代格力手機定價1600元,總共就賣了幾萬部,當時董明珠解釋稱格力手機還不完美,所以不打算大規模賣。然而到了第二代格力手機,售價為3599元,總共銷量也沒有超過10萬部,這個成績我們就不做評價了。這銷量根本不足以和小米相提并論。
對此,更有人認為,格力倒不如先從手機配件、電池的領域下手,再逐漸深入去做。
注意力應放在主業上
記者認為,雖在手機市場失利,但因并非自身本業,董小姐也不必過多勞神。
產業觀察人士洪仕斌分析認為,格力的空調基因使得格力的供應鏈優勢在空調上,渠道的核心優勢也在空調上,這是格力小家電及手機業務難做大的主要原因。
多元化發展,是大型企業集團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但深耕本業,才能守住市場地位。記者發現,格力空調今年的價格似乎有所上調。
空調作為季節性產品,其售價一般會在需求旺季發生變化。但據媒體消息,在今年年初,格力便調了產品售價,單臺空調上漲50~100元不等。但就當前的空調市場而言,格力大概占據了50%的份額,其價格決策的變動勢必影響整個空調市場的價格波動。
因此,此時的董小姐的注意力應多放在優化空調這一主業的供應鏈上,避免顧此失彼。
(資料來源:網易、中國商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