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凌晨,
阿壩州茂縣疊溪鎮新磨村發生山體垮塌,100余人被埋,多人失聯,一時牽動所有人的心!耙环接须y,八方支援”,每當災難發生為災區募集救災物資是參與救災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此次茂縣發生山體垮塌后,除積極進行現場搶險救災外,針對受災地區的物資籌備工作也隨即啟動。
救災物流,是物流中較為特殊又十分重要的一類,跟一般物流一樣也要設計倉儲、運輸等等環節,不同的是往往需要克服來自環境、路況等方面的諸多障礙,更需要與時間賽跑。
提速度——實現物資儲備信息化
救災物資的儲備可以說是搶險救災的大后方,關于物資數量、分配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池,都有可能影響救災物資輸送的整體效率。
四川省
德陽市與本次受災地區茂縣相鄰,也是此次災后首先做出應急響應的地區。
據了解,就在今年年初,德陽市為有效應對突發自然災害,提高救災物資應急保障能力,已全面啟用“德陽市救災物資儲備管理信息系統”。
該系統可實現救災物資驗收、入庫、出庫、盤點、報廢、移庫等各環節工作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管理。主要功能包括救災物資倉庫管理、簽收單管理、查詢統計和系統管理。
管理系統能對救災物資籌集、分配、發放實行監督,保證救災儲備物資的數量準確、質量完好,遇到突發事件能及時調配,真正發揮救災應急作用。
搶時間——保證物流運輸信息化
物資進入災區就要依靠運輸環節,我國目前主要以卡車運輸為主,而由于險情的突發性以及災區環境的特殊性、危險性,依靠卡車運輸救災物資往往面臨著以下問題:
第一,救災中心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到大量適合的物流車輛實施運輸,延誤了救災時機。
第二,對于救災司機——尤其是社會救援力量,災情常伴有道路損毀,由于無法及時獲取信息,運輸車隊就有可能面臨行駛受阻,更有可能令救援司機身處險境。
第三,抵達目的地后,無法及時找到一線交接人員。這在以往的救災案例中,幾乎每次都會出現。
而要解決這些問題,應用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救災物流體系或為可行之法。
一是針對運力問題,可通過當地救災中心與當地
物流企業達成長期合作的方式,保障災時有車可用。
二是將以上合作企業的車輛統一納入救災體系管理,通過實施信息化的物流信息系統,實現救災信息的全程播報和推送,避免道路擁堵造成損失,引導救災車輛有序進出。
三是在車輛到達之前就提前安排車輛到達線路,使司機明確目的地、交接人,縮短交接時間。
在搶險救災的一線“時間即生命”,信息化是當前物流整體發展的一大方向,將信息化引入搶險救災的儲備、運輸等環節,不僅僅是高效物流的體現,更為搶險救災贏得更多時間,也為生命換來更多可能。
入法規——期待為救災車輛“開綠燈”
而除了信息系統尚不完善使救災物資運輸在某些情況下受阻外,還有個別“奇葩”現象值得我們深思,這里我們必須要再次提起這兩天大家熱議的,救災軍車被強收過路費的新聞。
事件經過想必大家已經了解,令大家憤慨的主要有兩點:
一是,收費員口中所言:“老天爺過去都得收費!我管你們是干嘛的!”
二是,通行車輛是一輛滿載救災物資的軍車。救災車輛免費通行幾乎已是“約定俗成”,但仍有收費站存在收費行為。
關于第二點,根據我國相關法規軍車通過收費站是可以免費的,但針對救災物資運輸車輛卻尚未出臺相關法規,而類似本次強收費的事件在以往救災過程中也時有發生,我們除了從道德層面加以譴責并無計可施,因此將救災車輛免費通行列入相關法規中,已是勢在必行。
災難無情人有情,救災無異于與時間賽跑,從技術層面、法規層面為救災物流提供更多的保障、開更多的“綠燈”,提高救災效率,挽救更多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