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上午,記者在合肥港國際集裝箱碼頭看到的這一幕,是這座日益繁忙的港口每天都在反復上演的場景。
“合肥港已經成為國內內河支流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合肥港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總經理姚永華告訴記者,2016年,該港集裝箱運量突破20萬標箱,在全省僅次于位于長江干流上的蕪湖港和馬鞍山港。今年一季度,合肥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5.4萬標箱,同比增長32%,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用平板卡車,一次只能運輸十多輛汽車;用集裝箱船,一次可運輸一百多輛
倍增之路:充分發揮大運量、低成本優勢,疊加開放功能,打造開放平臺
“內河支線集裝箱船最多可以裝104標箱,而長江干流上的集裝箱船可以裝運800個標箱。 ”姚永華說,盡管支線航道通行能力無法與長江干流相比,但合裕航道上的合肥港卻以集裝箱運量快速增長而受到普遍關注:開港以來,集裝箱運量從2011年的5萬標箱增長至2016年的20萬標箱,5年內增長了4倍。
“內河水運的低成本、大運量優勢,順應了合肥及周邊地區的家電、汽車及工程機械等制造業加快崛起的需求,這是合肥港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省港航投資集團董事長李家俊說。
“以江淮汽車的乘用車運輸為例,用平板卡車運輸,一次只能運輸十多輛汽車,但用集裝箱船運輸,一個大柜可以裝3輛車,一次可以運輸40個大柜、100多輛汽車。”據姚永華介紹,目前合肥港、江淮汽車以及一家央企船運公司正在開展合作,從4月份開始,將江淮乘用車通過集裝箱運到重慶市,這樣一輛車的運輸成本較公路運輸至少可以節省100元。
作為國內重要制造業基地,不僅是產成品外運需求大,而且對鋼鐵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合肥港重點完善了港口倉儲和第三方物流服務功能,適應了制造業企業對低成本、便捷化原材料供應的新需求。
目前,合肥港已經相繼建成海關、邊檢聯檢和視頻監控及信息化系統等口岸設施,于2016年底順利躋身對外開放二類口岸。目前正在著力引進國際集裝箱班輪公司、國際貨運代理企業進駐,并努力進入國際貿易指定裝運港(FOB)報價體系,此舉不僅會降低省內企業從合肥港出口的成本,還將大舉提升港口知名度,邁出建設知名國際內河港的實質性步伐。
“港口是多式聯運體系的重要節點和依托,重點港口不斷疊加開放功能,就會發展為對外開放的優質平臺。 ”李家俊認為,目前我省正在全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在這一進程中,更應當把港口功能的優化、完善和升級作為重點,壯大口岸經濟和臨港產業,把港口建成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
合肥港是目的地港,應更多賦予蕪湖港中轉港功能,雙方構建起更加穩定的喂給港和中轉港關系
暢通之道:建設互聯互通航道網絡,構建分工合理航運體系,優化開放通道
“港口是黃金水道面向陸域經濟腹地的‘水上門戶’。”安徽遠航港口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黃學良說,讓這扇“門戶”高效暢通、進出自如,是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重要支撐。
夯實這一支撐,首要的是建設互聯互通的航道網絡。 “港口功能的完善和提升,離不開航道網通航能力和效率的提升。 ”姚永華說,隨著合裕航道升級為二級航道以及沿線船閘通行能力全面升級,合肥港到蕪湖航行時間已經由原先的20多小時縮短至18小時,到南京的通航時間也縮短至22小時左右。
長江、淮河穿境而過,賦予我省獨特的航運資源優勢。“而隨著引江濟淮工程的開工建設,一條縱貫南北的水運大通道正在加快建設,對全省乃至淮河上游的中西部省份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省地方海事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全省五大發展行動計劃提出,今后5年,基本建成以“一縱(引江濟淮)兩橫(長江、淮河)”高等級航道為主骨架,支流航道為基礎,干支銜接、江淮聯通的內河高等級航道網。同時,港口功能布局要進一步優化,吞吐能力進一步提高,集疏運體系基本形成。
據省地方海事局介紹,目前,全省航運體系通達全省81%的市縣,內河航道總里程6525公里,通航里程5642公里,分別位居全國第7位和第8位,但全省四級以上高等級航道占比僅為20%左右。
“不通、不暢、不成網,是全省高等級航道建設必須面對的突出短板。 ”李家俊表示,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工程已經啟動,部分航道將升級為二級航道,淮河支流的渦河航道、新汴河航道等不通航航道也是當前建設重點。而從長江水系來看,蕪申運河建成運營后,如何實現干支直達、互聯互通,成為推進航道網建設的重點。
建設互聯互通的航道網,對進一步優化港口功能布局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以合肥港為例,直接開通至上海港、太倉港等大港的內支線班輪,從實際運營情況來看并不是最合理、最經濟的做法。從省內港口功能布局來看,合肥港是目的地港,蕪湖港則應更多被賦予中轉港功能,雙方完全可以構建起更加穩定的喂給港和中轉港關系,這既有利于放大合肥港通江達海的開放優勢,也會助力蕪湖港建成長江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樞紐型港口。
沿江五市都有港口,應避免同質競爭,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合理的航運體系
升級之策:整合港口資源,培育競爭優勢,提升開放能力
3月底召開的全省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推進大會明確強調,加快構建高標準大通道、高水平大平臺,大幅度改善開放發展條件。整合港口資源,提升港口綜合競爭力,擴大港口對外開放,增強口岸開放能力,成為我省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基礎保障。
在黃學良看來,港口是重要公用設施,必須著眼長遠,有序發展。全球最大的內河港口德國杜伊斯堡港實行的是政府授權經營的“地主港模式”,突出了政府在港口規劃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有效提升了港口建設運營能力水平。
就我省港口航運發展現狀來說,港口資源整合更加必要和緊迫。我省沿江5市都擁有各自的港口,并且都是一類開放口岸,在部分沿江城市,“一企業一港口”現象相當普遍,岸線資源無序配置、港口航運體系碎片化不容忽視。如何避免同質競爭,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合理的航運體系至關重要。
李家俊認為,組建投融資和運營一體化的省級港口航道集團,實行從港口航道投資建設到港口運營全生命周期的徹底整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浙江省通過這一路徑推進港口資源整合,整合后的寧波舟山港一躍成為全球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企業。就我省現狀而言,港口航道建設任務仍然繁重,港口轉型升級任重道遠,當務之急是從省級層面組建集港航投資、建設、運營功能于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從而整合利用各項資源,放大全省港口競爭優勢,提高與上海港等外向型大港進行深度合作的話語權,進一步擴大港口對外開放。
2016年,全省港口集裝箱運量115萬標箱,而全省五大發展行動計劃提出的目標是280萬標箱。唯有加快推進港口整合,增強建設和運營能力,才能實現發展新跨越,為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