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季度重點聯系企業形勢分析座談會
2017年,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第二個年頭,是我國物流業處于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還需正視目前物流業存在的一系列的矛盾和嚴峻挑戰。例如,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給能力不夠矛盾交織,社會物流成本居高難下和企業盈利能力每況愈下,物流需求增速放緩,部分企業經營困難……
在此背景之下,3月23日,受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委托,中國物流信息中心主辦的一季度重點聯系企業形勢分析座談會在北京召開。與會企業圍繞物流業降本增效、政策落實、營運情況等狀況開展了熱烈的討論,其中成本問題成為大家共同的關注點。如何才能真正降本增效?
“賬”沒算好 何來降成本?
據統計,2016年,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是11.1萬億元,占去年GDP總額的14.9%,與上年比下降了1.1個百分點。總體來說,我國物流總成本有所下降。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的物流成本仍然很高,至少高出3~4個百分點。“統計數據可以反映出我國物流業降低成本的空間還很大,因此,通過降成本來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的作用還是相當大的。而要降成本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應該搞清楚,錢到底花在哪了?因此,在成本的核算、成本跟蹤方面要細化,不僅要算總賬更要算細賬。”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在會上強調。
要降成本 哪些需要降?
細分物流成本構成可以看出,我國的總成本按照國際慣例來講,其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即運輸成本、保管成本、管理成本。就去年而言,我國物流總成本為11.1萬億元,其中運輸成本占53.9%,保管成本占33.1%,管理成本占13%,那么這個成本結構是否合理?“與國際發達國家水平相比,這個數字顯然不合理。從運輸成本來講,一般運輸成本占比應在58%~60%之間才是比較好的表現。另外,管理成本方面看來,一般來講,這一成本應為3%左右才是合理的,顯然目前我國的物流管理成本是過高。如此分析下來,我國的物流成本總體偏高,高就高在運輸成本不合理,管理成本不合理。”蔡進認為。
運輸成本過高,道路運輸是難點。就運輸成本而言,包括鐵路運輸費用、道路運輸費用、航空運輸費用、水上運輸費用、管道運輸費用。對比這幾項運輸費,其中不難發現,道路運輸成本最高,其占比達到57.7%。“我個人認為,運輸費用中最不容忽視的就是裝卸和搬運費用,數據顯示這一成本占到運輸費用的24.6%。這說明,我國的運輸環節的協調性存在嚴重問題,而協調性不夠的根本原因就是物流組織模式的不合理,其主要表現在我們在多式聯運、甩掛運輸方面沒有做好,沒有做到有效銜接,這也是降低道路運輸成本的核心所在。”蔡進坦言。
保管費用等外部環境成本不容忽視。據統計,在保管費用中,其中倉儲費用占比為33.3%,配送流通交通費用占比達19.9%,而資金利息費用占比則達到40%。“從這三個數據可以看出,物流成本高的問題,不僅僅是物流本身的成本,而外部環境也是很大的因素。其中,資金利息費用表現最為明顯,資金占比嚴峻。毫無疑問,這也是我國物流業銜接不暢、物流環節不協調所致。而在從事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物流企業就要好好考慮一下,其資金利息是否合理。”蔡進說。
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是關鍵。統計顯示,目前我國物流管理成本占物流總成本的13%,而國外發達國家這一成本僅占3%。當然,這一成本中除了企業自身管理的問題,關鍵的一點就是,我們的相關政府在簡政放權方面做得還是不夠的,很多環節存在人為性的割裂,造成了行政性、制度性成本的存在。“要做到簡政放權,就需要把減費、降稅務等工作落到實處,才能讓物流業真正得到實惠。”蔡進進一步分析說。因此,物流這本賬要算好、算細,不僅企業要算清賬,政府更要算清賬。
算完了賬 如何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如果物流環節之間不夠協調、產業與產業不夠協同。那么,這將直接導致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產業無法融合發展。“這個時候企業必須進行模式的創新才能走出成本高壓。物流模式是導致整個物流業成本高的根本原因。具體來講,企業和政府目前缺乏的就是供應鏈思維,而供應鏈是協同發展的一大基礎。這一方面,我國已遠遠落后于國外發達國家,因此,必須實現跨越式發展,才能跟上國際發展步伐。”蔡進再次強調。
據記者了解,發展供應鏈的重要性已被很多優秀企業關注到,比如,快遞業“老大”——順豐,在高估值上市后,為了進一步穩固發展,其也不得不加速供應鏈布局,不僅要加速冷鏈、醫藥物流方面的發展,其觸角更是伸向了一些制造業。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副主任何輝表示,“總體來說,物流市場發展勢頭還是良好的,這一點從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方面做的好的物流企業身上早已充分的體現出來。但物流成本問題的確也是當前物流行業難以跨越的一大難題,而一體化、供應鏈方式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