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中國經濟的宏觀風險主要來自于美聯儲加息所引致人民幣貶值和資本外流的壓力,以及國內經濟結構失衡及資產價格泡沫。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內因,二者疊加造成了國內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上升。在外因不可控的情況下,調整內因才是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唯一出路。”
章俊表示,在美聯儲進入加息通道之后,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都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巨大沖擊,在這過程中人民幣貶值和資本外流壓力也會重行上升,短期內具體表現為:人民幣兌美元7的關口以及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可能會再次接受考驗。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趙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聯儲加息對我國貨幣政策有一定影響。一是中美經濟彼此依存度很高,貨幣與匯率是這種依存的延伸,美聯儲加息會立馬反映在兩國貨幣匯率上。最近一次加息的匯率效應之所以相反,有預期先行反應的一種滯后效應。但若美聯儲再加息預期提升,中國貨幣政策將會跟進。此外,目前的物價、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價都在漲,都在推動貨幣政策朝著棄松走緊的方向去變化,中美貨幣政策相向而行的動力機制已形成。預計美聯儲下次加息前,中國央行會提準或加息。
章俊認為,今年央行轉向中性貨幣政策立場的目的在于確保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推進實體經濟調結構和金融市場去杠桿。這樣本質上可以從內部有效降低美聯儲加息引致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概率。加上監管層對房地產市場的政策性調控以及對銀行表外業務加大清理力度,加速金融“拆彈”可以使中國經濟更加從容的應對美聯儲加息周期的到來。
上一篇:IMF建議泰國放寬貨幣政策
下一篇:安倍訪歐 欲聯手應對美保護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