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格奧爾基耶娃對中國經濟的展望充滿樂觀情緒。她說,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下,2016年中國能夠取得6.7%的增速是相當不錯的。因為,自金融危機以來,迄今全球經濟增速尚未回到危機前的水平。而在這種情況下,去年全球增長的三分之一,即35%來自于中國的貢獻,未來預計仍將保持較高的份額。“更為值得稱道的是,這樣的增速是中國在致力于實現經濟再平衡的過程中實現的。”她表示,中國經濟轉型目前進展良好。從世行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轉型是平穩的。
格奧爾基耶娃同時認為,中國正在許多領域進行結構性改革。而由于中國經濟體量巨大,這種再平衡對全球經濟也必然會造成影響。中國正在努力向價值鏈上游移動,生產出更高質量的產品,并向服務型經濟轉變,這會加大與相關經濟體的比較壓力。然而,她認為,競爭并非壞事,它能夠產生克服問題所需的動力。她建議,在中國的結構轉型中,利用稅收等手段來大力扶持創新十分重要,中國的創新型中小企業面對變化的環境能夠快速地做出改變。
在談到面對全球不確定性下金融體系的應對時,格奧爾基耶娃表示,由于不確定性的存在,在跨境層面,各國正在采取措施建設更為謹慎的金融體系,這同樣帶來了問題,銀行變得更為保守不愿意放貸,許多地方的情況是,流動性十分巨大,資金很多,但是這些資金卻在“睡覺”,沒有創造就業和帶來經濟增長。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都有其刺激經濟計劃,但無法完全抵消掉全球不確定性的影響。她說,世界的變化十分迅速,技術是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但是也帶來了不可預見性。許多不確定性沖擊的出現已成為一種“新常態”,必須學會與之相處。
格奧爾基耶娃指出,中國正在發展,人才素質越來越高,金融體系也隨之越來越成熟,對投資風險的評估也更有能力,會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奇跡。而在政策層面上,中國金融領域的改革讓金融行業成為有競爭力的部門,金融行業也得以退出無法生存和發展的領域,進入能帶來高收益的創新領域,從而給中國帶來在未來實現高質量增長的新動力。
反全球化和貿易保護挑戰在本次高層論壇上受到高度關注。對此,格奧爾基耶娃肯定地說,全球化和開放顯然會讓貧窮的國家受益,提高成千上萬人民的生活質量,對于發達國家的消費者來說,全球化也能使他們獲得更為便宜的物品。除此而外,當發展中經濟體收入增加后,對高端產品的需求對生產商而言也是好事。
話鋒一轉,格奧爾基耶娃表示,與此同時,應充分認識到全球化在客觀上對一些國家和地區以及部分群體帶來的“焦慮”。不可否認的是,發達國家工作崗位在向發展中經濟體轉移,然而國家應該通過大量投資來解決那些失業人口問題,沒有做好調整的國家反全球化情緒就會高漲。面對不平等加劇,窮人更窮、富人更富的現象,通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可有助改變這種情況。之所以會產生“把洗澡盆里的臟水和孩子一起倒掉了”的怒氣,是因為一些國家不能很好處理上述問題,而這將導致失去全球化帶來的收益的風險。
無論如何,“如果我們從全球化倒退,所有人都會輸。”格奧爾基耶娃表示。
格奧爾基耶娃還說,在全球保護主義風險加大的情況下,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開放性令人稱道,這對中國、對相關國家、對世行而言都是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