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究竟誰更強一下呢?小編帶著大家一起從兩家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中解讀下雙方的二番局較量。
第一回合:拼收入
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商公司,截至6月30日,阿里當季集團平臺總成交額為8370億元,凈收入321.54億元人民幣,收入同比增長59%,盈利同比增長28%至121.87億元。
而作為線上直營電商的代表,京東2016年第二季度平臺成交總額為1604億元,凈收入為652億元人民幣(約98億美元),同比增長42.0%。第二季度服務和其他項目(主要來自于電商平臺業務)的凈收入為55億元人民幣(約8億美元),同比增長67%。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在平臺的整體成交額上阿里依然處于霸主地位,短期內京東很難撼動,唯一的亮點在于京東的凈收入要稍微高于阿里,但是就毛利潤而言,京東依然落后于阿里。所以在收入的比拼中京東要處于劣勢,要想扳回一句,第三季度依然要繼續努力。
第二回合:輪戰略
阿里2016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收實現上市以來單季增長最快的一次,除了零售平臺業務的交易量增長助推之外,最主要的是阿里云服務業務增長強勁:云計算業務營收達12.43億元,同比增長156%。
除此之外,支付寶(金融)、菜鳥(物流)、阿里云(大數據)都作為基礎設施建設,與核心電商業務、本地生活(O2O)、文化娛樂業務相輔相成。
京東方面,第二季度,京東全球購英國館正式上線,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更加豐富的高端知名英國品牌的產品。利物浦足球俱樂部和法國最大童裝集團Zannier也于同期入駐京東全球購,開設旗艦店。
多家國際知名品牌在京東平臺開設旗艦店,這些品牌包括高絲雪肌精和資生堂安熱沙等日本化妝品品牌,知名韓國品牌悅詩風吟(Innisfree),時尚品牌NewLook和世界殿堂級干邑品牌“路易十三”。京東將繼續拓展和海外品牌的合作,滿足中國消費者對高端進口正品日益增長的需求。
就發展戰略而言,雙方各有不同,阿里立足布局電商業務做天下人的生意,而京東則忙于結盟和戰略深度合作,雙方的模式短期看不出誰高誰下,因為都賺了大把的銀子。也正因為如此,小編認為在戰略PK環節雙方可以算是打平。
第三回合:搶物流
阿里方面,阿里的菜鳥網絡平臺上運行著超過170萬名快遞和倉庫工作人員,數據涵蓋18萬個快遞站點,每天平均處理4200萬個包裹。從本季度財報來看,菜鳥所代表的開放協同物流模式在行業中不斷擴大領先優勢,并引來國際投行的集體看好。高盛認為,“菜鳥智能物流網絡帶來了顯著的物流效率提升以及一流的用戶體驗”。
京東方面:作為自建物流方面的霸主,京東不斷提升在中國電商領域中自建物流的領先地位。截至2016年6月30日,京東在全國運營234個大型倉庫,總面積約520萬平方米。京東運營的配送站和自提點達到6756個,物流網絡覆蓋全國2639個區縣。
就物流環節來看,這曾經是阿里的一個短板,也是京東敢于和阿里叫板的一個重要籌碼。但是隨著菜鳥開放協同化物流模式的加入,雙方在物流環節的格局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開放還是閉合,究竟哪個才是未來電商物流的主流目前還很難說,所以在物流的環節小編認為菜鳥更具潛力,京東更加成熟,雙方基本打平。
三回合較量過后,小編突然發現,雙方基本勢均力敵嘛,阿里多少占據一定的優勢,但是雙方依然是纏斗的狀態,誰也無法徹底打敗對方。
拋開財報不談,阿里和京東在農村電商、O2O等新興領域同樣在斗法。在看熱鬧不嫌事兒的小編看來,雙方短兵相接、爭個你死我活也不意外。至于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到底站在哪頭?
顯然,誰的產品和服務更好,我們就選擇誰。
想想電商大佬以后都要看我們這些消費者的臉色,瞬間感覺美美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