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京東(吉祥物是狗)和菜鳥(天貓就是只貓)在物流上的“貓狗大戰”互掐,筆者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蔣佩芳進行了一番探討。
在書樂看來,京東和阿里在電子商務的各個鏈條上都時不時的爆發出嘴炮戰爭來,其目的大多數時候都不是讓消費者圍觀,而是讓自己的潛在合作伙伴看到,用自己的商業價值認定和否定,來爭取更多的盟軍。
只是,這樣的嘴炮,其實是爭不出是非的。因為兩家的物流,其實都不是在一個維度里玩耍的。
京東“自己玩”VS菜鳥“一起玩”
京東物流可以用“自己玩”的概念來表達,其實就是一個以服務京東商城上自營,輻射入駐商家的物流配送和倉儲體系,等于就是形成一個購物、倉配、快遞、售后的閉環體驗。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有效實現物流的質量管控,更不會出現春節停發之類的狀況。也可以對自己的合作伙伴們,形成一個從平臺到物流的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同時,也可以為京東在線下的各種O2O探索提供火力支撐點。但缺點也很明顯,人力密集型的物流領域,覆蓋面越廣,其神經末梢的管控能力也就越差。而且物流不是一個標準件生產流程,而是一個服務體驗過程,很難象京東上售賣的標準化商品那樣,實現完全的數目字管理。
菜鳥的理念是“一起玩”,其實就是一個整合平臺,整合多個快遞公司的資源,形成一個物流數據平臺。目的一方面是為阿里的電商平臺提供一個更為優化的物流配送服務體驗,其實也是阿里電商產業鏈中的一環,并非簡單的因為只是整合資源,而變成一個購買社會化服務的“外掛”。它的最大優勢就是通過同盟軍的方式來快速完成覆蓋,成本極低,靈活性大。但同時,由于“入伙”的快遞公司只是一個相對松散的聯盟,因此在管控能力上,則弱了許多。阿里并非不想自建物流,早前開啟的和蘇寧的合作,也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看中了蘇寧覆蓋全國的物流與倉儲。但畢竟這非一日之功。因此才退而求其次,選擇用聯盟的方式,來打破沒有自營物流的瓶頸。
物流成為電商大戰的“決戰之地”
但別以為這場嘴炮就完全無意義,劉強東開炮的背后,是物流將成為電商重新劃分市場份額的最后決戰之地。
在電商平臺和產品日趨同質化的大背景下,隨著產品質量也從過去的價廉質低變成價廉物美后,物流體驗往往就成為了消費者購物時候的一個帶有極大變量的因素。因此,強化物流環節,不讓其掉鏈子,也就成為了當下電商平臺競爭的一個新決戰地。而同時,這也是遲遲沒有盈利的京東,當下唯一特異于其他電商平臺、可值得夸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