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國加入WTO(世貿組織)時,就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作了15年的約定,此后中國逐漸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而在WTO框架下,“非市場經濟地位”也逐漸成為困擾中國對外貿易的問題之一。
市場經濟地位反映了一個國家市場經濟在全國經濟中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對于經濟的干預程度,也是WTO框架下反傾銷調查確定傾銷幅度時使用的重要依據。
由于中國還不是市場經濟國家,在反傾銷調查中,傾銷幅度的確定可以不以中國商品的實際成本數據為依據,而選擇一個具備市場經濟地位第三國的同類相似商品價格作為依據,即“替代國”做法。
這意味著,在確定中國企業的公允生產成本方面,歐盟等擁有很大自由度,選擇替代國往往“就高不就低”,可以用其他國家的成本很輕松地發起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
因此,“非市場經濟地位”讓中國在頻繁的反傾銷調查中處于不利地位。
按照約定,該條款在反傾銷方面的適用期是15年,即將于2016年12月11日自動失效,中國將在今年年底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然而,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日前表示,歐盟議會可能更傾向于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近日,歐盟決定就是否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發起為期10周的網絡公眾咨詢。
爭議的背后是雙方經貿關系的博弈,中國認為歐盟以替代國成本價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有違公平原則;歐盟則擔心中國的鋼鐵、水泥、化工、玻璃等產品沖擊其市場,影響相關行業就業,進而加劇貿易失衡。
中歐反傾銷博弈
前不久舉行的歐委會全體會議將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列入議程,歐委會表示正就這一問題進行評估,并在今年下半年給出正式意見供成員國討論通過。
早在1998年,歐盟已將中國從非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名單中刪除,但這并不意味著歐盟正式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而是納入了特殊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中。中國自2003年起向歐盟提出承認市場經濟地位的要求,但均遭拒絕。
“歐盟有三方面意見,歐委會認為有義務承認中國這一地位;歐盟的成員國對該意見有分歧;而歐盟議會,我的判斷是他們并不想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伍德克稱,中國能否得到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可,最終需要看議會的決定。
商務部研究院歐洲研究部副主任姚鈴表示,如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是國際條約的規定,也是包括歐盟在內的世貿組織成員應承擔的義務。
目前爭論的焦點是如何解釋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15條規定,這條規定對此后15年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作出了約定,但未明確之后該怎么辦。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全球已經有包括新西蘭、澳大利亞、瑞士、俄羅斯、巴西等在內的81個國家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但歐美日等尚未承認。
關于中國在哪些具體標準上未達到市場經濟國家要求,伍德克并未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作出明確回答。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認為,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很多產業和歐洲重合,產業沖突面更廣,所以遭到的阻力也更大。
入世以來,中歐雙邊貿易保持著近20%的高速發展,目前歐盟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中國也成為歐盟第二大貿易國和最大進口來源國。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整理,中歐雙邊貿易規模擴大的同時,歐盟對華實際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案件數量整體減少,兩者呈現明顯的負相關關系。
不過歐盟仍希望在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保留發起反傾銷調查的便利,其中不乏對中國過剩產能的擔憂。歐盟商會發布報告稱,2015年1-10月中國的鋼鐵出口量達到了1.1億噸,其中對歐盟的出口量增至700萬噸,比2014年同期增長41%。
“規模如此之大,以至于歐盟只花了10天的時間就向中國發起了三個關于鋼鐵的反傾銷調查。這是一種貿易保護手段,歐盟的政客認為保留這種自衛能力是必要的,否則我們將無法保護自己的就業。”伍德克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姚鈴認為,如果取消替代國的計算方法,歐方對中國產品采取的反傾銷措施將減少27%,從中國進口產品的價格將降低19%、市場份額將增加17%至27%。更廣大的消費者,以及下游行業的廠商能從中國的商品中受益,而歐盟對華出口涉及300萬人的就業。
歐洲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加入世貿讓中國的對外貿易步入了快車道。與此相伴的是,從1996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9年成為世界上受到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
歐盟頻頻對華進行反傾銷調查時,中國企業需要明確證明生產同類產品的產業在制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才不會被采用第三國替代進行認定。而一旦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將更多地由歐盟來承擔舉證責任。
實際上,除了反傾銷,歐盟仍然可以通過反補貼、技術性貿易壁壘、國營貿易限制等措施實施貿易保護,但反補貼等手段的舉證負擔要大得多。
中國入世以后,中歐之間的貿易失衡不斷擴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3年我國對歐貿易順差為190億美元。而到 2008年金融危機前,我國對歐貿易順差高達1601億美元。
從周期上看,歐盟對華反傾銷調查和歐盟自身經濟形勢也存在關聯性。2008金融危機爆發,歐洲經濟衰退,歐盟進一步加強了對華反傾銷調查力度。隨著近兩年歐債危機的加劇,歐洲國家內部失業問題凸顯,歐洲貿易保護主義也有抬頭傾向。
伍德克介紹,關于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盟成員國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反對最激烈的主要是意大利等南歐諸國,而英國、北歐諸國則普遍持支持態度。
白明認為,歐洲國家經濟不景氣,但不應把自身問題嫁禍給中國。目前歐盟的制造業并不足以支撐其長期堅持的高福利政策,而且歐盟不斷擴大,很多國家分享了歐盟的發展成果,但后者的產業卻不具備相應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