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8日發布最新外貿數據顯示,2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1.43萬億元,同比下降15.7%。其中,出口8218億元,超預期下降20.6%。此次出口下滑創下經濟危機后單月最大跌幅。在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看來,除了去年高基數效應之外,外需持續萎靡仍是出口下滑的主因。
事實上,2015年,中國外貿已是行得艱難,全年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7%。作為當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硬指標”之一,6%的外貿增長預期目標并未實現,成為25項硬指標中唯一未能完成的一項。即便如此,商務部部長高虎城還是評價稱,這已是“一份優等生答卷”,原因是“外貿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評價外貿運行情況,必須放在國際大背景下考慮。”
世界經濟放緩、外需不振、大宗商品價格斷崖式下降,加之地緣政治沖突、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蔓延等問題,在過去一年使全球貿易雪上加霜,而這一趨勢仍在持續,并且在不同經濟體間顯現分化。
2016年1~2月,中國對歐盟出口下降10.7%,對美出口下降10.9%,對日出口下降7.3%;而同期,中國對東盟出口下降了20.4%。“對發達國家出口降幅小于發展中國家,反映新興經濟體分化影響”,中金公司固收團隊分析師陳建恒稱。
全球經濟基本面下行,中國難以獨善其身,確保進出口增幅的難度日益加大。或許有鑒于此,在李克強總理5日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進出口回穩向好”的目標。李克強并表示,綜合分析各方面情況,今年中國發展面臨的困難更多更大、挑戰更為嚴峻,“我們要做打硬仗的充分準備”。
中國官方已立下提振外貿的舉措承諾,包括清理規范進出口環節收費,確保及時足額退稅,改善出口企業的環境和條件,擴大跨境電子商務試點等商業模式創新,并實施更加積極的進口政策等。
外界特別關注的“措施”還包括人民幣匯率。中國是否需要貶值人民幣刺激外貿?經濟學家厲以寧強調,當前中國外貿形勢尚可,沒有必要用人民幣大幅貶值來提振外貿,“如果這樣會遇到其他各種問題”。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此前也表示,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也是全球最大的“中間商”。表面上看,人民幣貶值可以增加制成品出口,但同時也提高了中間品的進口價格,中間品生產商的利潤并未增加,人民幣貶值刺激出口的作用有限。
展望2016年,值得警惕的還有全球經濟不彰下的“貿易保護主義”。進入3月不足10天,美國先是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不銹鋼板材和帶材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又以違反美國出口管制法規為由將中興通訊公司等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對中興公司采取限制出口措施。
外部環境如此,中國必須加速重整支撐發展的“三駕馬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已表示,在“三駕馬車”中,首先是要大力促進消費,同時積極爭取進出口貿易保持比較合理的水平。
上一篇:外貿:過改革橋 走優質路
下一篇:穩外貿抓手或落在“一帶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