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海關總署發布統計數據,今年前兩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31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2.6%,大于2015年全年7%的降幅。其中,出口1.96萬億元,下降13.1%,遠超2015年全年1.8%的降幅;進口1.35萬億元,下降11.8%,比2015年全年13.2%的降幅有所收窄。
業內人士指出,今年前兩個月我國出口降幅擴大與去年高基數有關。在“優進優出”的目標指引下,“十三五”期間外貿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新角色。
出口驟降有原因
海關分析指出,前兩個月我國進出口主要呈現出一般貿易出口比重有所提升、對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下降、民營企業進出口比重提升、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降等特點。
雖然數據之中仍有亮點出現,但出口下滑幅度之大仍然超出了不少分析人士的預料。數據顯示,前兩個月我國對前三大貿易伙伴(歐盟、美國、東盟)的出口額同比降幅(10.7%、10.9%、20.4%)均超過10%,其中2月單月出口8218億元,下降20.6%,為2009年5月以來最大跌幅。但業內人士指出,今年2月份出口的同比降幅與去年同期的基數有直接關系。
記者查閱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發現,2015年2月份,我國出口1.04萬億元,同比大增48.9%。當時普遍的分析認為,春節因素、匯率影響等共同推升了出口數據。
“去年2月份的出口大增導致了今年猛降,可以說還是基數原因。”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說。
而從今年前兩個月進口的情況來看,降幅一直在收窄。前兩個月進口下降11.8%,2月單月進口降幅進一步收窄到8%。白明將之總結為“進口花錢的形勢表現尚可”,主要原因就是國內居民消費能力依然強勁,春節期間對于進口消費品的需求更是猛增。(下轉A3版)
塑造外貿新角色
白明用“低調進入‘十三五’,高調塑造新角色”來描述當前我國外貿發展形勢。他直言,在“十二五”和“十三五”的銜接階段,我國外貿增速一直呈現下滑態勢,根源就在于我國外貿傳統優勢面臨其他發展中國家激烈競爭的同時,新競爭優勢尚需長期培養。“這樣一個優勢轉換恰巧發生在國際市場疲弱不振的時候,反映在數據上就是一段時期內的進出口負增長。”
進入“十三五”以后,外貿被賦予的使命又有了變化。國務院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對我國外貿的要求是“向優進優出轉變,服務貿易比重顯著提升,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
“歸根結底,還是要向改革要動力。”白明說,要把增加一般貿易比重、提高加工貿易水平、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廣復制上海自貿區的創新經驗、通過跨境電商向國外市場深入滲透這些手段形成組合拳,進而塑造外貿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的新角色。
白明強調,改革不僅僅要從外貿領域入手,還要通過產業的提升為外貿打好基礎。“將來中國有了更多的高鐵、華為這樣在國際上有明顯優勢的產品和企業,外貿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2016年我國外貿發展的預期目標被設定為“回穩向好”,被業內普遍認為是外貿向“優進優出”指導方向轉變的直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