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總署統計,8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2.04萬億元,同比下降9.7%。其中,出口下降6.1%,與7月份相比降幅收窄2.8個百分點,形勢有所改善;進口下降14.3%,降幅比上月加深近6個百分點。另據統計,前8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5.67萬億元,同比下降7.7%。其中,出口8.95萬億元,下降1.6%;進口6.72萬億元,下降14.6%;貿易順差2.23萬億元,擴大80.8%。
從數據上看,首先,8月出口同比下降6.1%,出現了連續兩個月的負增長。分析其原因:一是世界經濟需求不足,這也是這一階段我國出口持續下滑的主要因素。今年以來,全球貿易量明顯收縮。從世界貿易組織統計并公布的前7個月數據看,無論是美、歐、日主要發達經濟體還是巴西、南非等新興經濟體,出口普遍收縮,在此背景下,“中國制造”顯然難以獨善其身。
其次,8月人民幣一次性大幅貶值對出口的刺激作用尚未顯現,由于價格的粘性,人民幣貶值對出口的刺激作用還需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出來,因此總體上出口仍較低迷。當然,相對較高的基數也是出口增速延續負增長的主要原因。
盡管出口同比在下降,但從環比看,出口數據在緩慢改善。今年3月以來出口金額從1444億美元逐漸增長到1968.83億美元,說明我國出口形勢整體是在改善的。
總體而言,8月出口數據值得肯定。出口降幅略有收窄,沒有進一步惡化,在目前條件下較難能可貴。特別是8月經歷了各種波動,在全球股票和商品市場劇烈動蕩情況下,當期貿易表現還算正常。
接下來分析下一步外貿發展走向。首先,我國對一些國家的出口降幅有所收窄,顯示出口有改善跡象。因為部分海外需求回暖,我國對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出口跌幅收窄。今年1—8月對美出口同比增長2%,反映了美國復蘇強勁對我國出口的支撐。1—8月對第三大貿易伙伴——東盟的出口增長6.1%,說明“一帶一路”正在顯效,對經濟構成實質利好。
但是,從8月單月數據來說,7月、8月新興經濟體股市及匯市震蕩引發恐慌并波及經濟層面,8月單月我國對東盟出口大幅下降,但同時對美、歐、日的出口出現明顯收窄,反映了我國貿易伙伴結構的均衡性撫平了部分外貿數據波動,也說明外需回暖存在明顯分化。
海關數據顯示,8月,我國對美國出口同比跌幅收窄0.4個百分點至1%,對歐盟出口同比跌幅收窄4.8個百分點至7.5%,對東盟出口同比下跌4.6%,而上月為上漲1.4%。
另外,根據“J曲線”效應,匯率貶值對出口的提振效果通常需要3至6個月顯現,預計第四季度出口金額會因此出現明顯增長。
據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調研了解,一些重點地區和許多外向型企業8月份出口情況明顯向好,預計全月可望實現正增長。其中,機電產品、高技術產品出口形勢較好,有望保持較快增長。另據有關行業反映,紡織品、輕工類產品出口情況也有好轉。
但是從一系列先行指標看,下一步外貿發展環境還是非常嚴峻:8月份制造業PMI項下新出口訂單指數較上月滑落0.2個百分點至47.7%,不僅連續3個月下滑,而且自去年10月份以來連續11個月處于50%臨界點下方,表明制造業外部需求持續收縮;另據海關總署調查,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持續下滑。8月份,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34,較7月回落0.1,連續6個月下滑,表明今年第四季度我國出口壓力仍較大。
其中,根據網絡問卷調查數據顯示,當月,我國出口經理人指數為34,較上月下滑2.6;新增出口訂單指數、出口經理人信心指數分別下滑2.5、4.5至33.3、37.8,出口企業綜合成本指數上升0.7至28.4.
下半年,隨著世界經濟總體有所改善,加之外貿“穩增長”政策措施不斷發揮效應,隨著進入9月、10月特別是四季度消費季的到來,下一步外貿進出口形勢可能有所改善,但回升幅度有限。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此前表示,考慮到2014年下半年基數較高和部分月份異常增長的因素,不排除今后個別月份出口仍然出現負增長。“盡管如此,我們預計全年出口仍有希望實現正增長。”他說。
截至目前的海關統計,前8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下降7.7%,距離全年增長6%的目標已經相去甚遠。
總之,面對當前進出口形勢,一方面,我們無需太為悲觀,畢竟全球經濟疲弱,希望進出口能夠獨善其身是不現實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外貿對經濟發展、對促進就業的作用無可替代。當前出口維持弱勢導致年內保增長壓力較大,因此,后期需要進一步落實促進進出口的措施。此前,我國出臺了一系列外貿穩增長政策,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這些政策都有待加快落實,同時加快各項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