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臺經貿亟須再出發 活力依稀在
2015-5-13 14:54:00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上海)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5月3日,第十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上海圓滿落幕。論壇取得多項成果,被譽為“吹響了兩岸經貿關系再出發”的號角。
在此之前,兩岸經貿關系一度有些低迷。如比較2014年的兩岸貿易額與中韓貿易額,就可發現明顯差距:前者為1983億美元,同比上升僅0.6%;后者為2905億美元,同比增幅達6%。在合作機制推進方面,中韓自由貿易協定順利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卻起大早趕晚集地在臺灣島內被耽擱。此外,2014年中國大陸在海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4.1%,其中對韓國的直接投資增長了148%,對臺投資卻處于負增長狀態。
扣除臺灣政治因素的干擾,筆者認為“近年臺資競爭力的下降”也是影響兩岸經貿合作的不利因素。以筆者觀察到的滬臺經貿合作而言,滬臺經貿間人員交往、瓶頸制約、業務突破和轉型訴求,不僅是兩岸經貿關系更是臺灣經濟的晴雨表。而2012~2014間筆者連續三年的跟蹤調研顯示出滬臺經貿正處在十字路口。
基本數據:活力依稀在
2014年,大陸首部臺資企業“龍虎榜”——《上海臺資企業500強》一度在臺商中廣泛流傳。該書由上海市臺協會主編,書中顯示:500強的臺資企業中有310家從事制造業,190家從事服務業,凸顯臺資企業在上海地區的發展更重視服務業的經營,與上海近年來經濟轉型升級、向第三產業傾斜不謀而合。
2014年,上海全年批準臺商投資企業(含第三地轉投資)670家,同比增長28.84%;合同臺資24.6億美元,同比增長24.87%;歷年累計批準臺商投資企業10301家,合同臺資逾332億美元。另外,上海自貿區吸引臺商在滬投資效應進一步顯現,截至2014年11月底,在上海自貿區注冊成立的臺資企業總數為182家,注冊資本總額約3.05億美元。
屬地化和熟地化,是臺商普遍的經營理念;近年來,臺資企業也在努力融入上海的社會發展氛圍。如2014年8月,首屆上海市外資企業社會責任(中國)報告發布會暨外資百強企業表彰會舉行;落戶上海閔行區的2家臺資企業就榜上有名。閔行區是一個臺商聚集區,旺旺、頂新、統一、力寶、冠捷等一批早年很有實力、富有影響力的臺資企業總部和研發機構先后入駐,區域內有600余家臺資企業,為閔行的經濟社會建設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閔行區曾被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協會評為“臺商最佳投資區”。而從這次表彰的閔行臺資企業來看,其不僅實力尚存,而且富有社會責任感,在捐資助學、扶貧幫困、救災賑災、文化建設等方面,為當地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黃金時代已經遠去
然而,無論過去有過怎樣的榮光,在滬臺商尤其是臺資制造業的傳統優勢已經不再;或者說臺灣制造業主力行業在上海以及華東地區的競爭力已經邊緣化。筆者基于為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磋商提供注腳,曾在2012年對上海青浦區的臺資企業進行過系統調研,當時就發現其發展潛力已經接近于極限。
比較分析顯示:青浦區臺資規模工業企業無論是戶均產值、利稅、資產、每畝產出,還是人均薪酬,均低于青浦全區規模工業平均水平。同時其成本費用利潤率高于青浦全區平均水平,說明青浦臺資企業經營情況不如青浦區規模工業一般水平;還有戶均從業人員高于青浦全區規模工業平均水平88人,又在一定程度上顯現了臺資企業的勞動密集程度高于全區;其外向度高于全區19.9個百分點,顯示出產品出口依賴程度較高等特點。
如今三年過去,筆者再去青浦進行了同類調研,發現臺資制造業的競爭力情況沒有實質性改觀。不少已在青浦安居的臺商告訴筆者:臺資制造業在青浦以及上海郊區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這些經營者懷念的黃金時代是在1995~2005年間。這一階段商務成本低、市場機遇多、比較利益高,就是出現階段性的經營困難也總能較快克服。而從2006年起各類商務成本迅速攀高,臺資企業普遍通過生產規模的擴張來維持基本贏利。2010~2014年間,臺資制造業企業的產能已達飽和;同時,人民幣的升值過快也侵蝕了利潤。這一時間段外貿波動嚴重,而大陸內需市場則面臨大陸同類企業的白熱化競爭。
制造業企業的不景氣,不僅在青浦、在上海的其他郊區,就是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也同樣存在。
筆者遇到一位老資格的鞋業公司總經理,她是最早來滬創業的臺商之一,提及上海的變化,她感慨萬千。她感嘆:“以往在臺灣賺錢、在上海痛快花錢的幸福生活一去不復返了。上海的商務成本越來越高,甚至已經接近了臺灣。”
商務成本:國際有比較
近年被不斷曝光、以次充好的臺灣島內食品加工企業,其背后往往是無法消化的原材料成本。
其實,在滬臺資食品制造企業曾是臺商投資大陸的先鋒,并一度引領上海的時尚生活口味。同樣,如今已經不具備再擴張的能力。介入大陸腹地哪怕是中西部發展,也面臨無法承受的成本上揚,有人稱:“五年前,企業進入某品牌連鎖店的開戶費為2萬元,現在已漲至15萬元;而進入每家商鋪還需收取條碼費,條碼費也在漲。”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上海以及長三角制造業工資成本的上揚,是幾乎所有在滬臺資制造業經營者共同的抱怨。近年來,上海每年都會發布企業職工加薪的指導性意見,如2014年度上海就提出企業工資增長的平均指導線為12%,上線為16%,下線為5%。而生產經營正常、經濟效益增長的企業,可參照平均線確定工資增長水平。而對經濟效益較差的企業,可參照下線增長工資;對生產經營困難、虧損的企業,經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大會)討論通過后,也可以零增長。在滬臺資企業往往選擇工資低增長或零增長。
2014年初的統計顯示:2013年上海職工平均工資為60435元,比上年增長7.3%;同時按此計算,2013年上海職工月平均工資為5036元,首次突破5000元關口。2014年下半年,包括上海在內的中國東南沿海經濟景氣開始明顯復蘇,制造業向管理型、科技型和服務型升級與轉型;第三季度開始,大學應屆畢業生工資超過4500元/月,和臺北的大學應屆畢業生的2.2萬臺幣月工資相當。
顯然,對于臺資制造業企業而言,青浦等上海郊區已不是能輕易獲利的投資洼地。臺資在上海郊區面臨的共性挑戰集中在企業社保、勞資關系、土地征用、稅收壓力、產業升級、環保責任等六個方面。
其中,企業社保和勞資關系雖構成挑戰但機制相對成熟;土地征用和稅收壓力,則是臺資希望當地政府部門協調解決的重頭;產業升級和環保責任,更多的是企業必須自身承擔的選擇。
臺灣島內的經濟主管部門也對上海郊區的臺資制造業進行過委托式調研,認定青浦、閔行等上海郊區投資環境已經惡化,并建議遷往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不過,該建議并沒有得到在滬臺企經營者的認同。這是因為:如果把東南亞國家2014年以來圈定的工業投資地和上海郊區進行比較的話,對方在生活便利、智能通訊、海關流程、貿易機會和未來勞資關系等方面并不如上海郊區。
國際勞工組織也做過統計和比較,如2012年的越南工人工資是85美元/月,印尼是148美元/月。而同期中國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深圳市為1320元,按照當時的匯率計算,約合190美元,中國是越南的兩倍多。但東南亞國家2012年和2013年工資增長幅度在政府干預下提升極快。如泰國政府就表示,在2013年底要實現泰工人日最低工資300泰銖(約合9.75美元)。2013年,馬來西亞有史以來首次實行全國勞工的最低工資標準,根據不同地區設定在800~900林吉特(合265~298美元,1676~1885元人民幣)。同時,越南也明令2015年的工資增長要達到2012年的2~3倍的水平。
自由貿易:轉型之必然
建立在以往的人口紅利、成熟技術、加工制造、轉口貿易等基礎之上的臺資制造業在上海的發展瓶頸,也是臺灣經濟的現實軟肋。
目前,臺灣是大陸第七大貿易伙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有專家指出:兩岸在制造業價值鏈上形成垂直分工的格局尚未改變,臺灣向大陸出口中間產品、核心零部件,大陸組裝出口歐美;這在當前全球經濟尚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下游(歐美)市場未能全面復蘇的話,兩岸貿易訂單也會相應縮水。為了照顧臺資制造業企業的普遍關切,大陸方面一直在協商中謀求出現兩岸自由貿易的新格局;并力圖將兩岸經貿合作由貨物貿易為主升級為服務貿易為主。2013年6月21日,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與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就在上海簽署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但被耽誤至今。
干擾勢力眾所周知來自臺灣島內,被耽誤的卻是島內民生、青年就業和臺資制造業的競爭力。而2014年末,對臺灣島內最大的刺激莫過于中國大陸和韓國、澳大利亞先后宣布構建自貿關系;幾乎是在同時,上海和香港也宣布成功實現股市的“滬港通”。
對此,臺灣島內的經濟學家認為:以在滬臺資制造業為代表的兩岸產業的簡單合作模式已難以持續,新型合作關系能否建立,關乎兩岸經貿的未來與兩岸經濟的轉型。而落實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將依賴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貨物貿易協議和投資保障協議這三大支柱及其他相關協議的簽署及落實。
臺灣著名智庫——工業技術研究院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如果中國大陸和韓國之間的自貿協定2015年正式生效,而海峽兩岸間的服貿和貨貿協議遲遲沒有實質進展,那么未來3~5年中,臺灣制造業產值很有可能出現衰退,預測降幅最高將達3.85個百分點,相當于年產值減少6500億元新臺幣。因為作為臺灣最大出口市場的大陸,將被臺灣的產業競爭對手韓國贏得先機。對澳大利亞的競爭劣勢,同樣如此。具體而言:臺資制造業受損最大的就是本來略占優勢的鋼鐵、面板、石化、工具機等行業。
值得指出的是:2014年對于臺資而言是失去和失落的一年。除了制造業,滬臺資本市場的合作也是“起大早、趕晚集”。臺北與上海建立“股市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即“滬臺通”)其實早有醞釀:2014年4月10日,臺交所董事長李述德就在博鰲論壇上公開表示,期待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盡快通過,以推進包括兩岸股市互通、發展人民幣產品等一系列金融合作。根據筆者了解:滬臺交易所目前進行的合作探討包括股市互通、互編指數、企業到對方交易所掛牌上市等一系列內容。而如果這些合作在2015年還不能從理論探討轉化為實踐藍圖,那么,包括制造業和服務業在內的各類臺資只好繼續蹉跎,競爭力提升只能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