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管局發布2014年年報 預計2015年實現經常賬戶盈余
2015-5-12 15:13:00 來源:財經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外管局發布2014年年報。外管局局長易綱稱,預計2015年我國國際收支形勢仍將保持“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向波動”的格局。
2015年將大力發展外匯市場,將增加外匯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預計2015年中國實現經常賬戶盈余。2015年將增加外匯市場深度和廣度。2015年將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
中國今年國際收支形勢預計將保持資本和金融項目雙向波動。
報告內容摘錄:
2014年,我國經常項目收支狀況持續改善,順差2197億美元,較2013年增長48%,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2.1%,仍保持在國際公認的合理范圍之內。資本和金融項目保持凈流入,跨境資本流動的波動性明顯增強,2014年順差382億美元,較2013年下降89%。截至2014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84萬億美元。
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震蕩走強
人民幣對主要貨幣有漲有跌。2014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1190元/美元,較2013年末下跌0.4%。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升值35.3%。2014年末,人民幣對歐元、日元、英鎊匯率中間價分別為7.4556元/歐元、5.1371元/100日元、9.5437元/英鎊,分別較2013年末升值12.9%、12.5%和5.4%。
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彈性增強。2014年初至2月中旬,銀行間外匯市場即期交易價保持穩定,并整體貼近中間價浮動區間下限。2月下旬開始,交易價持續下跌并轉入中間價貶值區間,3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擴大匯率波動幅度后波幅進一步增大,至4月末累計貶值2.8%。5月份以后,交易價止跌企穩并逐步回升,8月份重新轉入中間價升值區間,5-10月份累計升值2.4%。11月份、12月份,交易價再度走弱,并逐步偏向中間價浮動區間上限,兩個月累計貶值1.5%。2014年,交易價隔日波幅(當日收盤價與上日收盤價之差)日均55個基點,高于2013年30個基點的波動水平。
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多邊匯率震蕩走強。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據,2014年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名義有效匯率累計升值6.4%,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的實際有效匯率累計升值6.4%,呈現先貶后升雙向波動。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累計分別升值40.5%和51.3%。
全球通脹低位運行 美元進入升值周期
2014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全球經濟復蘇步伐不一。2014年,全球經濟溫和復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全球經濟增速為3.3%。發達國家增長略有加速,并呈現“美、英強勁,歐元區、日本偏弱”的特征。新興市場增速整體放緩,與發達國家增速差距由2010年的4.4%收窄至2.6%,內部表現分化,印度、墨西哥以及部分東南亞國家經濟表現較好,而巴西、俄羅斯等則陷入滯脹。
全球通脹維持低位運行。2014年,由于發達國家產出缺口較大,新興市場增速放緩,加之油價下跌,特別是下半年油價持續大幅下挫,多數經濟體通脹穩中有降。據IMF統計,截至2014年末,全球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8%,較年初下降0.5個百分點,其中發達國家下降0.6個百分點至0.7%,新興市場經濟體大幅下降0.4個百分點至5.3%。
全球貨幣政策進一步分化。2014年,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總體保持寬松,但走向出現分化。美聯儲結束了新增量化寬松政策(QE)購買,并修改前瞻指引。歐央行進一步推出寬松“組合拳”,包括下調基準利率至0.05%,實行負存款利率,推出定向長期再融資計劃,購買資產支持證券和擔保證券,承諾繼續推出包括QE在內的非常規措施以穩定通脹預期。日本央行由于加稅負面影響超出預期等因素,宣布大幅擴大數量和質量的雙寬松(QQE)規模。新興市場貨幣政策呈現分化,俄羅斯、巴西等國加息以應對通脹和資本流出壓力,韓國、墨西哥等國則降息以應對經濟增長放緩。
國際資本流動波動性上升。2014年,國際資本對新興市場整體保持凈流入,但態度趨于謹慎。上半年,隨著新興市場經濟回升,國際資本重回新興市場。下半年受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和美聯儲逐步退出量化寬松等影響,國際資本向新興市場的流入減弱。外匯市場美元強勢上揚。受到全球經濟增長與貨幣政策分化的推動,2014年,美元進入升值周期,對其他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貨幣均大幅走強。美元加權創近九年來新高,歐元、日元對美元匯率均貶值12%,新興市場貨幣整體相對美元貶值12%,俄羅斯盧布則貶值近50%。
2014年外債余額為8955億美元在安全線之內
截至2014年末,我國外債余額為8955億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和臺灣地區對外負債,下同),按可比口徑(含特別提款權分配,下同)計算,同比增長2.5%。從期限結構看,中長期外債余額為2744億美元,占30.6%;短期外債余額為6211億美元,占69.4%。
從機構部門看,廣義政府債務余額為552億美元,占6%;中央銀行債務余額為101億美元,占1%;其他接受存款公司(銀行)債務余額為3018億美元占34%;其他部門債務余額為4371億美元,占49%;直接投資:公司間貸款余額為913億美元,占10%。
從債務工具看,貸款余額為3391億美元,占38%;貿易信貸與預付款余額為3344億美元,占37%;貨幣與存款余額為1089億美元,占13%;債務證券余額為110億美元,占1%;SDR分配額為101億美元,占1%;直接投資:公司間貸款余額為913億美元,占10%;其他債務負債余額為7億美元。
從幣種結構看,登記外債余額中,美元債務占80%,歐元債務占6%,日元債務占4%,SDR和港幣等其他外幣債務合計占比10%。
據初步計算,2014年,中國外債負債率(即外債余額與當年GDP之比)為8.64%;債務率(即外債余額與當年國際收支統計口徑的貨物與服務貿易出口收入之比)為35.19%;償債率(即中長期外債還本付息與短期外債付息額之和與當年國際收支統計口徑的貨物與服務貿易出口收入之比)為1.91%,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的比例為17.78%,均在國際公認的安全線之內。
外匯局年報:儲備資產增幅放緩資金流動有可能加劇
2014年,國際收支繼續呈現雙順差格局。其中,經常項目順差2197億美元,同比增長48%,與GDP之比為2.1%,仍保持在國際公認合理水平之內;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382億美元,下降89%。2014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8430億美元,較2013年末增加217億美元。
(一)經常項目順差擴大
2014年,我國經常項目收入27992億美元,同比增長5%;支出25795億美元,同比增長3%;順差2197億美元,同比增長48%。貨物貿易穩定增長。2014年,按照國際收支統計口徑,我國貨物出口23541億美元,同比增長6%;進口18782億美元,同比增長1%;貨物貿易順差為4760億美元,同比增長32%。
服務貿易逆差持續擴大。2014年,我國服務貿易收入1909億美元,同比下降7%;支出3829億美元,同比增長16%;逆差1920億美元,同比增長54%。收益逆差大幅收窄。2014年,收益項目收入2130億美元,同比增長16%;支出2471億美元,同比下降6%;逆差341億美元,同比下降57%。經常轉移逆差擴大。2014年,經常轉移收入411億美元,同比下降23%;支出714億美元,同比增長15%;逆差302億美元,同比增長2.5倍。
(二)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大幅縮小
2014年,資本和金融項目流入25730億美元,同比增長47%;流出25347億美元,同比增長80%;順差382億美元,同比下降89%。直接投資保持穩定勢態。2014年,直接投資順差2087億美元,同比略降4%。其中,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流出804億美元,同比增長10%;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凈流入2891億美元,同比略降1%。
證券投資順差增長。2014年,證券投資順差824億美元,同比增長56%,其中證券投資資產項下逆差108億美元,同比增長1倍;證券投資負債項下順差932億美元,同比增長60%。其他投資由順轉逆。2014年,其他投資逆差2528億美元,2013年為順差722億美元。其中,其他投資資產項下逆差3030億美元,同比擴大1.1倍;其他投資負債項下順差502億美元,同比下降77%。
(三)儲備資產增幅放緩
剔除匯率、價格等非交易價值變動的影響,2014年,我國國際儲備資產增加1178億美元,同比少增73%。其中,外匯儲備資產凈增加1188億美元,同比少增73%;特別提款權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凈減少10億美元。
(四)凈誤差與遺漏在借方
2014年,凈誤差與遺漏為借方1401億美元,占當期國際收支口徑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的3.3%,在國際公認可接受范圍內。
二、國際收支展望
2015年,預計我國國際收支仍將呈現“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下跨境資金雙向波動”的新常態。經常項目有望繼續保持一定順差。貨物貿易作為經常項目順差主要來源的地位不會改變。如果油價等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低位徘徊,壓低進口價格,加之美國經濟持續復蘇,我國主要出口伙伴國經濟體表現將好于2014年,貨物貿易順差有望繼續增加。另一方面,受國內居民境外旅游、留學等消費刺激,2015年我國服務貿易逆差仍將保持較高水平。上述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促使2015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規?赡茉黾,但預計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仍會保持在國際公認的合理范圍之內。
資本和金融項下跨境資金流動有可能振蕩加劇。跨境資本流動易受匯率、利率以及市場預期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從外部環境看,美國經濟復蘇勢頭良好,不排除2015年下半年美聯儲可能啟動加息周期,帶動美元進一步走強。同時,近期國際環境動蕩不安,歐債談判再現波折、地緣政治沖突此起彼伏等,都加劇了全球金融市場持續動蕩,短期可能出現避風港效應,帶動資金流向美國或投向美元等避險貨幣,新興經濟體面臨資金流出壓力。從國內環境看,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時期,市場主體對經濟下行、房地產泡沫、產能過剩、地方債風險等情況十分敏感,“資產外幣化、對外債務去杠桿化”等資產負債結構調整可能持續。上述因素相互疊加,將在短期內加大資本和金融項下跨境資金的雙向波動。
盡管內外部環境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但國際收支差額有望延續規模適度、總體可控的局面。首先,我國經濟增速雖有所回落,但保持在7%上下的中高增速。隨著改革紅利不斷釋放,我國經濟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這是人民幣匯率、國際收支運行維持基本穩定的重要支撐。其次,貿易和投資依是跨境資金流入的穩定來源。隨著我國出口產品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高鐵等重大裝備制造業成為了出口的新亮點,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同時,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隨著全面改革措施落地和國內金融市場開放,對外資仍有較強的吸引力,2015年我國仍將保持吸收外資的大國地位。最后,我國外匯儲備充裕,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較強。當然,由于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度越來越高,跨境資金流動渠道日益豐富且便利,部分領域的跨境套利投機活動也需要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