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關十四項監管創新制度助推自貿區發展
2015-4-24 14:14:00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4月21日,記者在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儀式上獲悉,為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優勢,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廈門海關集中推出航空維修服務外包、關檢一站式查驗場、保稅物料調劑等十四項監管創新制度,以更開放、更順暢的口岸通關環境助推自貿試驗區發展。
首批推廣十四項監管創新制度
自2014年9月起,廈門海關率先啟動上海自貿區14項海關監管創新制度復制推廣工作,“區內自行運輸”、“保稅展示交易”、“批次進出、集中申報”“簡化無紙通關隨附單證”、“匯總集中征稅”、“智能化卡口驗放”等6項制度已先后復制推廣,境內外維修、融資租賃、倉儲企業經營保稅延展貨物等業務試點開展,得到受益企業的廣泛好評。
值此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之際,廈門海關結合關區特色,首批推出十四項監管創新制度,具體包括:境內外維修、委內加工、保稅物料交易、選擇性征關稅、融資租賃、期貨交割、電子運抵報告取代進場章、擴大臺海快件試點、貨物分類監管、一關通、關檢一站式查驗場、出入境船舶單一窗口信息系統、航空維修服務外包、海關綜合服務大廳整合(部分政策需總署核準,建議不全部列明)。
據廈門海關人士介紹,后期該關還將以可復制推廣為要求,以監管體制改革為核心,形成一套“合作機制最好、通關效率最高、區域功能最優、服務能力最強、對臺特色鮮明”的海關監管服務機制和管理模式,更好地為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促進省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啟動口岸“三互”改革
2014年12月26日,國務院出臺《落實“三互”推進大通關建設改革方案》,要求各口岸管理部門立足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強化跨部門、跨區域通關協作,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簡稱“三互”)。
依據國務院的改革方案,廈門海關與檢驗檢疫部門密切配合,啟動口岸“三互”改革,實現了關檢合作“三個一”和“一站式”服務,通過作業時間的并行、作業空間的疊加、作業系統的互聯,改變過去兩個執法單位、兩條業務鏈條、兩個作業系統、兩個查驗場所的狀態,為廣大企業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通關服務。
與此同時,廈門海關密切與邊檢、海事等部門的合作,齊心協力推進“單一窗口”建設,啟動出入境船舶單一窗口信息系統,推進“國際航行船舶出口岸聯系單無紙化”,改變過去國際航行船舶需在海關、檢驗檢疫、邊檢、海事4家口岸聯檢單位分別辦理手續的狀態,船舶代理企業可以通過該系統一次性錄入申報信息,分別發送到4家聯檢單位的系統,實現“一單多報”。
據悉,廈門海關將全力推動口岸“大數據”信息化平臺建設,主動擴大數據開放口徑,努力實現與政府部門、口岸單位、市場主體等跨部門、跨業務的信息交換,讓廈門企業率先享受“大通關建設”的改革紅利。
立足對臺特色大膽先行先試
鑒于“對臺”是中國(福建)自貿試驗區建設的特色與優勢所在,廈門海關將發揮自貿試驗區對臺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服務對臺融合發展大局,以促進閩臺貿易自由化為中心,加強兩岸經貿往來,推動兩岸產業融合,形成兩岸攜手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平臺。
該關將不斷創新面向臺灣的海關監管模式,大力支持廈臺兩岸海運快件業務發展,推動兩岸海運快件雙向正常化運作,助推廈門對臺快件郵件物流集散中心建設;規范提升對臺小額貿易監管模式;加快落實臺灣車輛在自貿試驗區與臺灣之間便利進出政策,推動簡化兩岸機動車輛通過滾裝船舶進出境手續;簡化《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內地與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以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進口原產地證書提交需求;推動廈門—金門游艇、帆船出入境手續簡化。探索建立與臺灣的通關合作機制,開展貨物通關、貿易統計、原產地證書核查、“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等方面合作,逐步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與此同時,廈門海關還將通過為臺資高端電子、特色農業等優勢項目落地自貿試驗區提供“定制”服務,引導臺灣優勢產業集聚,助推兩岸產業鏈順利對接;發揮ECFA成效,支持兩岸投資中間產品回運、離岸貿易、“出境加工”和對外工程承包,服務外包等業務開展;以深化閩臺合作為突破口,探索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貿易供應鏈安全與便利合作。(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