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貨運APP之矛攻物流園區之盾 誰是贏家?
2015-10-22 15:20:00 來源:中國科技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如果沒有貨運APP的沖擊,物流園區是不是就能“養尊處優”?
答案是否定的。試想,面對當前卡車銷量同比下降超過30%這樣的市場環境,物流園區的生意也很難紅紅火火。如此來說,貨運APP的出現對不太景氣的物流園而言只是雪上加霜,就算不被APP排擠,一部分沒有競爭力的物流園區也會消亡。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一份報告預計,中國2015年的全國社會物流總額或將超過 230萬億元,面對如此大的一塊市場蛋糕,物流園區與貨運APP之間的競爭,怎樣才能成為行業關注的熱點?當貨運APP悄悄走進物流園區開始蠶食一部分市 場時,物流園區人員有沒有坐不住?“互聯網 ”在物流園區是怎樣逐漸立足的?記者調查發現,當前還有很大一部分車主在配貨時較依賴物流園,而一部分有前瞻 眼光的物流企業管理人士,則正在摸索大數據、“互聯網 ”潮流下的新出路。
物流園區仍是第一平臺
用一種比較形象的說法:如果把車主和貨主當作是消費者,那么物流園區就是實體店,而貨運APP就是個網店,最終車主和貨主會選擇哪種模式進行交易?記者近日做了些調查——
有人說一個APP能否存活,最 關鍵的就是要看它的“地推”能力有多強。記者也在坊間聽聞過很多貨運APP“地推”沒日沒夜地在物流園區對車主、貨主極力勸說,直到對方成功在手機上安裝 自家的產品。“地推”能力強確實可以為APP帶來更多的用戶,但他們并不是在所有物流園區都能屢戰屢勝。記者詢問過北京兩家物流園區負責人后得知,他們所 在的物流園區暫時還沒有出現大量的貨運APP“地推”,物流園區的工作照舊,并沒有發生改變。
這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表明,貨運APP雖然“霸道”到物流園區搶生意,但其覆蓋面畢竟有限。此外,記者也從一位跑安陽—義烏路線的車主處了解到,在義烏配貨期間,更多的人哪怕在當地等上三五天時間,也會在專門的配貨點等待配貨,而并不熱衷于車貨匹配軟件。
上述兩個例子足以說明,物流園區的長期存在有其道理,盡管貨運APP帶來不小的沖擊,但對更多的車主和貨主而言,物流園區還是一個比較傳統、可靠的載體,仍是第一選擇平臺。
物流園與貨運APP“求同存異”
“互聯網 ”是一個浪潮,所到之處皆會掀起一層浪,物流與“互聯網 ”的關系也很密切,而且越來越明顯。同樣,貨運APP也是在互聯網大浪潮這一背景下產生的。當物流園區與貨運APP有了交集,雙方的關系還僅限于廝殺嗎?
業內關于物流園區與貨運APP 之間關系的論壇數不勝數,這其中有的人認為,貨運APP在功能和誠信體系建設上還有部分空白,所以在物流園區能完成的工作,在線上是不可能操作完成的,但 可以互補。比如,貨運APP在零擔貨運方面有欠缺,所以貨運APP代替不了物流園區的所有功能,兩者互補或許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實,在現實中,很多 貨運APP 已經在與物流園區進行合作。
一些有前瞻性眼光的物流園區,管理上越來越向“智慧”靠攏,比如在物流園區實現“一卡通”;客戶在園區可以通過相關APP點擊,找到一些諸如餐飲等個性化服務。而這些在貨運APP上也可以實現類似的功能,比如可以通過APP 尋找附近的加油站、維修站等。
這就表明,互聯網對一個行業產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同一個行業的不同主體在應對這些變化時,做出的努力方向也是一樣的。換言之,“互聯網 ”是物流園區和貨運APP的交集,只是求同存異,其最終目標就是提高物流效率。
物流園“擁抱”貨運APP
說到這里再去討論物流園區與貨運APP孰生孰死這一話題就顯得有些無趣,盡管貨運APP有省
去中間環節、提升物流效率這一便捷性,但物流園區因為有完善的設備、成熟的流程,如果能更好地抓住“互聯網 ”這一機遇,就能完全招架得住貨運APP對其帶來的沖擊。
不過,在當前市場環境中,更多的合作共贏案例已經頻頻出現,而物流園區與貨運APP也開始牽手走共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