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稱,該訪華團由張富士夫擔任團長,成員包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榊原定征(日本東麗公司董事長)及新日鐵住金名譽董事長今井敬等日本大企業的領導人。該協會自1975年起一年不落、曾39次派團訪問中國,今年是第40次,訪華人數也將達到創紀錄的200多人。報道稱,日中關系因釣魚島等問題而惡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希望在11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北京峰會期間實現日中首腦會談,但其前景并不明朗。本月10日,將首次作為經團聯會長訪華的榊原在代表團成立儀式上稱,“希望能為創造首腦會談的條件做出貢獻”。張富士夫也表示,此行將向中方“表達對盡早改善日中關系的強烈期待”。
《讀賣新聞》稱,日中經濟協會代表團去年11月訪華時未能見到中國最高領導人,但6年前訪華曾得到中國國家主席的接見,5年前訪華曾被中國國務院總理接見。據稱,代表團將與中國主管經濟的部長級高官會談,就兩國關系惡化后日本對華投資減少和中國的大氣污染治理辦法交換意見。25日主要日程結束后,部分代表團成員還將前往山東省參觀。《日本經濟新聞》20日稱,為改善冷淡的日中關系尋找解決方法、為實現今年秋天的首腦會談創造條件,是日中經濟協會代表團此次訪華的最大目的。而經濟方面,日本今年1-6月的對華直接投資比上年同期減少了近5成。由于人工費上升等原因,對日本企業來說,中國作為生產據點的優勢在日益減弱。日本商工會議所主席三村明夫稱,投資回落并不是因為政治問題的影響,這是各個企業的判斷的結果,結構性原因所占比例非常大。
日本道紀忠華智庫首席研究員庚欣2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與政治大國中國、美國、俄羅斯相比,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在日本,真正的成功人士往往都是經濟人才。日本輿論常說,一流人搞經濟,三流人搞政治。很多權威聲音都是來自經濟界。中日友好的核心是經貿往來,這是中日關系一直比較良好和健康的領域。這次大團訪華體現了日本的主流民意——日本民眾希望改善中日關系。
庚欣表示,事實上,日本對中國的態度一直以來都是很復雜的,一周前的民調顯示,有93%的日本人對中國沒有好感,但有近80%的人表示要盡快改善中日關系。因為相比政治,日本人最關心的還是經濟發展。事實上,最近一段時間中日關系緊張也讓日本政府壓力很大。所以此次經濟大團來華緩解中日關系的意圖還是很明顯的。
除了大規模經濟團體,日本自民黨兩位副干事長三原朝彥、三矢憲生將于24日開始訪華3天。《產經新聞》稱,這將再次打開日中中斷的政黨交流渠道,為自民黨干事長谷垣禎一訪華創造條件,也為日中首腦會談鋪路。日本NHK電視臺稱,安倍19日與谷垣禎一會面,商討政黨在改善日中關系中應發揮的作用。本周,谷垣禎一可能將與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舉行會談,商討改善日中關系的前景。
9月21日是安倍晉三的60歲生日,20日是他執政第1000天,其中第一次執政366天,第二次執政634天。《產經新聞》稱,安倍已成為日本戰后執政時間第7長的首相,他將趕超外祖父岸信介1241天的記錄。“安倍毫不掩飾希望長期執政的欲望,并對政權運營相當自信。”報道稱,和第一次執政時生澀的“朋友內閣”不同,安倍第二次上臺后大膽起用新人,以經濟發展為主,并修改政策解禁集體自衛權、創建國家安全保障會議,表現出強烈的“安倍色彩”。下一步,安倍將為修改憲法布局。日本時事通訊社21日稱,已過花甲之年的安倍當天出席聯合執政黨公明黨大會時稱,他之前會見年輕議員時,曾被誤認為48歲。他以此稱,自己將以“40多歲的心態”繼續努力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