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飛架 臺州物流飛騰之路
2014-7-9 11:39:00 來源:中國水運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6月24日,隨著最后一根橋梁架設安裝完成,全長5.71公里的頭門港區跨海大橋在雨中實現全線貫通,比原定計劃提前6個月。至此,臨海頭門島與陸地實現了連通,為實現頭門港年底開港打下了基礎。臺州市港航管理局局長管文新說,頭門港區跨海大橋全線貫通,標志著臺州中心港區的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臨海已由傳統意義上的內陸城市向真正意義上的濱海新城發展。
浙江沿海重要門戶
2013年3月19日,經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省交通運輸廳順利批復了《臺州港臨海港區頭門作業區總體規劃》,明確了頭門港區作為臺州港主體,主要服務于腹地物資轉運和臨港產業開發。
跨海大橋作為頭門港區“三大主體工程”之疏港公路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頭門島港口作業區與后方臨港產業基地的關鍵工程、節點工程。據參與規劃調研修編的臺州市港航管理局總工程師周祥壽介紹,頭門港區規劃岸線50.8公里(其中預留岸線23.5公里),規劃區可建設各類生產性泊位88個(其中北區為20萬噸級深水泊位),通過能力1.68億噸,陸域面積79.5平方公里,規劃目標不僅是臺州港的核心港區,也是浙江沿海重要門戶、東方大港。
“作為全省交通行業首個采取BT模式投資建設的重點項目,”臺州市委書記吳蔚榮在當天的貫通典禮上表示,“跨海大橋的全線貫通將是推動頭門港區開發的關鍵工程,朝著2014年底開港又邁出了極為關鍵的一步。”
臨港產業轉入升級
高起點的規劃與定位吸引了各類新型臨港產業的目光。統計顯示,2013年頭門港區累計接待各級領導及企業家考察90余次。其中,入駐港區的吉利集團旗下浙江豪情汽車制造有限公司遷建項目總投資約 28億元,將建設年產10萬輛整車、關鍵零部件和沖壓、焊接、涂裝、總裝4大工藝齊全,具有較高自動化程度的汽車整車生產基地。該企業整車外銷,原需要到上海上船,入駐頭門港區后可直接在頭門港區上船,估計每年可節約運費5000萬元。
與此同時,伴隨著頭門開港步伐的接近,產業轉移與提升的效果日益顯現。清潔能源、海洋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將加速發展,臨港先進制造業、濱海旅游等優勢產業將優先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將成為臺州港域經濟結構的新鮮血液。
港口物流順勢待發
翻開頭門港區交通規劃圖,港區與臺州市區隔江相望,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與臺金高速公路在此交匯,臺金鐵路直達港區,頭門港區由此融入國家沿海交通一體化網絡。“頭門港區跨海大橋貫通之后,海上的貨物可從頭門港區出發,通過省道、國道、高速等,運往內陸腹地,” 管文新局長介紹道。
發展港口物流,頭門港區有著天然的優勢:深水良港+廣闊腹地+區位優勢+產業支撐+城市依托,承擔起環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的橋頭堡重任。當前,頭門港區北洋涂首期圍墾面積達22平方公里,港區碼頭工程一期2萬噸級(兼靠3萬噸級)通用泊位主體工程已完成,強大的港區功能優勢,加上現代化的通訊技術和自動化運輸、倉儲技術,將各種現代化運輸方式匯集到港口,并將貨物運轉到海外或內陸的廣闊腹地去。
據吉利集團測算,按照往常輸往全球各地的方式,即從臨海到上海,每8臺車的單程運費3000元至5000元不等;頭門港區開港后,一筆千輛的訂單直接水路出發,能節約30萬元至50萬元,不但更方便,而且更經濟。目前,臺金高速公路東延段已通車,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83省道復線、74省道、椒江二橋已開工建設,臺金鐵路前期工作已完成即將開建,完善的港口集疏運體系不久完成。未來,包括臺州和浙中城市群金華、衢州,以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港區后方腹地將與臺州實現“無縫接軌”。
“港口引領,陸海聯動,多級發展,全面跨越”,嘹亮戰略開啟了臺州新一輪發展的引擎。作為臺州港的中心港區,頭門港區將成為臺州藍色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發揮好溢出作用
一座城市、一個港口因一座橋梁獲得新生的范例,近年來越來越不稀奇了。可見,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的落成,事關千家萬戶,事關民生改善,事關經濟社會發展。
現實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只是節省運輸成本,它還無形之中整合了經濟資源和要素,提升本地的區位優勢。尤其乘勢發展物流業,招商引資建立物流園區工業,必然對當地經濟產生促進作用。應該看到,交通基礎設施能整合物流業的核心要素,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將按照新設施的效益溢出方向組織和實施,它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直接動力。
如何發揮好這個溢出作用?筆者以為,這不僅是政府部門應該研究和重視的問題,也是物流業界人士需要調整發展思路和采取相應應對措施的一項重要工作。新的重要交通設施落成運行前,政府部門就應該對本地物流園區與鐵路貨場、港口、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布局進行統籌規劃,及時修編和調整已有規劃,引導企業相應加強物流園區與運輸樞紐之間的有效銜接,實現物流基礎設施的兼容配套,確保物流方案和運輸方式與基礎設施無縫對接。而物流企業只有主動融入新設施的溢出方向,及時調整經營戰略,最大限度地實現新設施帶來的效益,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順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