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首條BOT公路師彌公路大修 預計8月完工
2014-7-7 11:33:00 來源:云南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通車7年多都沒有能得到有效維護的云南省首條BOT公路師彌公路,近期由紅河公路管理總段進行了全程的“大病治療”。連同石(林)瀘(西)公路,兩條二級公路要投入3500萬元進行大修和強化養護。施工人員稱:到今年8月完工后,破爛不堪的公路路面會變得煥然一新,到阿廬古洞的游客,又可以走上一條舒心的二級路了。
個開蒙運煤主干道
彌(勒)瀘(西)師(宗)公路,如今已被重新命名為省道203線師彌線。這條全長62.44公里的二級公路,起點于彌勒縣城,經過瀘西縣后止于瀘西與師宗交界處,是GZ40和G324線的一段重要連接線,也是連接紅河州與曲靖市的主要通道,更是瀘西、師宗、陸良等煤炭運往個開蒙的重要通道。
BOT即英文build operate transfer的縮寫,意為建設—運營—移交。是指政府將基礎設施項目的特許經營權授予針對項目設立的項目公司,項目公司依托項目進行融資、建設,并負責經營管理,在政府授權的經營管理期限到期后無償移交給政府的一種新的融資建設模式。
該條公路由云南第二公路橋梁工程有限公司和紅河州路達經貿公司分別以80%和20%的股份,組建彌瀘公路開發經營有限公司進行投資經營管理,他們成了云南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03年6月28日,公路開工建設,2006年12月28日,總投資3.53億元的這條二級公路通車。2009年7月18日,省政府批復同意彌瀘師公路為政府還貸公路。隨后,公路資產變更為紅河州人民政府,公路管理主體變成了紅河州交通運輸局。
3900萬給兩條路“治病”
業內人士介紹,一條新修的公路,經過5年左右的運行就應該做封水處理,以防止雨水進入基層。如果不處理,雨水進入基層,經過車輛的不斷碾軋,路面就會出現龜裂。如果還不處理,龜裂部分越碾越碎,最后形成大的坑塘。這時,公路就必須進行大修,所投入的經費和人力物力,就比進行封水處理高出很多倍。
但是,由于公路政策不斷調整,公路主體不斷變更,從通車之后,這條路就沒有得到有效維護。
記者多次往返該路時看到,整條路都是坑坑洼洼,特別是瀘西到彌勒方向右半幅,由于受大量超載運煤車的碾軋,更是處處破敗不堪,多處路段的路邊排水溝都已被堵塞。
瀘西公路管理段保樹良段長介紹,終于爭取到交通部災毀修復資金3400萬元,對師彌線的10.2公里路面進行大修,對石瀘公路(現已改為會阿公路)20.3公里進行大中修,而紅河公路總段又多方籌資500萬元,對師彌線全線進行強化養護。
從今年2月開始,總段和瀘西段就組織了200余人,組織了跣刨機、維根特基層就地再生機等新型機械設備,分別在兩條路上全力搶修,計劃8月可以完工。